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(第九集) 1984/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01-003-0009
请看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,第八页:
疏【彻者通也,洞者彻之极也。日月虽遍,不照覆盆,是彻而未彻。今此灵明,辉天地,透金石,四维上下,曾无障碍,盖洞然之彻,靡所不彻。非对隔说通之彻,云洞彻也。】
我们继续看《疏》里面给我们解释「灵明洞彻」这一句,灵明这两个字前面讲过,今天从「洞彻」这两个字开始。『彻』的意思是彻底,就是通达无碍,注子里面讲,「彻」是通的意思,通达。『洞』是『彻之极』,通达到了极处。下面大师举了一个比喻,『日月虽遍』,光明遍照,『不照覆盆』,我们把个盆翻过来,盆里面太阳、月亮照不到,它有障碍,这是『彻而未彻』,换句话说,只要有障碍它就透不过,这个「彻」并不是真正达到究竟圆满。我们本性可不一样,这个灵明的觉性是『辉天地,透金石』。「辉」就是光辉,这个意思就是说:彻天彻地,天地都不能够障碍,「透金石」,金石也不能够障碍它。
演【不照覆盆者,以日月之光属相,不属性故。】
这个注解很重要,相之彻并不是究竟圆满,性之彻真正是究竟圆满。
演【辉天地透金石者,以心光遍乎法界,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故。】
也许诸位要问,『心光』是什么样子?太阳的光我们看到,月亮的光也看到,我们讲堂现在的灯光也看到,「心光」没看到,「心光」是什么样子?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,这个想法是不是正确?不正确。何以说不正确?他著了相。你见到日光、月光,你著了相。不著相就见性,著相是见性的障碍。如果离一切相,就是『心光遍乎法界』,你就见道了,禅家讲见性,明心见性,这个时候你就晓得『一切法无非佛法』,没有一法不是佛法;如果你著了相,一切法没有一法是佛法。不著相都是佛法,著了相都不是佛法。我们要问,到底有没有佛法?你要是有佛法,错了!你说没有佛法也错了,错在哪里?错在你著相。你著了一个有佛法的相,错了;你著了一个没有佛法的相,也错了。如果你不著相,你说有佛法,对的;说没有佛法,也对的。诸位从这里面去体会,心里才有一念分别、执著,就完全都错了,离一切分别、执著都对了,向这里面去体会去。
底下他这一段的解释,无论从法说或者从比喻说,都说得非常清楚。『四维上下,曾无障碍』,这叫『洞然之彻,靡所不彻』。
演【若通与隔对,是通还成隔。非对隔说通之彻,乃真彻也。】
这句话说的意思很深,但是语句很清楚。简单的说,落在两边都不是真实的,都是障碍。只要一有执著落在两边,都变成障碍;离开两边那就通达,通达就叫做开悟。所以你要想开悟,一定要离开两边;两边,今天的话所谓是相对的。如何从相对里面去超越,超越之后也不是绝对的。你要是超越,到绝对的,绝对跟相对还是属於相对,还没能超越掉。「绝对」也没有!相对的没有了,绝对也不存在,才是真正的超越,就是这个地方真正洞彻了,所以叫「洞彻」。底下讲「湛寂常恒」:
疏【湛者不染,寂者不摇。】
摇是摇动。『湛』是不染污,『寂』是不动心。我们再看底下他老人家举的比喻:
疏【大地虽寂,不得称湛。】
我们就眼前的境界上来说,不能讲物理,不能讲自然现象,讲自然现象,这个地球在太空当中,它也是在那里运动,它没有一分一秒是静止的。我们就眼前来说,大地是不动的,但是地染污,所以『虽寂不得称湛』。
疏【今惟至寂之中,莹净无滓,寂不足以尽之,故曰湛寂。】
演【不染者,从来不与染法相应,不与诸尘作对。不摇者,万古如如,无有变异。】
这是讲本性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六根的根性,无论是在悟或者是在迷,它都不染,它都不摇。这是解释「湛寂」的意思。大地为什么不得称湛?
演【不得称湛者,大地虽常自寂然,而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不湛也。】
你要问:什么道理?前面说过,因为它是相分,它不是性分。如果是自性,那就不会有这个现象。凡是相,皆是虚妄的,都不是究竟圆满。底下有个比喻,比喻内外莹彻:
演【如净琉璃,内外莹彻,谓之莹净。】
这是没法子,只好用个比喻来说。比喻,实在说没有法子比得很真切,只能够比个彷佛,希望从彷佛当中去体会,才能够悟得它的实相。『琉璃』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翡翠,绿色的玉,透明的,所以拿这个来作比喻,内外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,这叫做「莹净」,干净、透明。
演【寸丝不挂,纤尘不立,谓之无滓。】
『滓』是渣滓,干干净净,一点渣滓都没有。『寸丝不挂』,是形容没有知见、没有妄想,不牵挂,心干净。六祖所说:「本来无一物」,真心里头没妄念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妄想。经论里常说「体露真常」,这是佛心,这是真心现前。『纤尘不立』是讲不染污,是讲对外境上来说,真如本性决定不会染外面的六尘。唯识里面讲:「阿赖耶落谢五尘影子」,那是阿赖耶里面可以落,真如本性里头可不落,所以从真性里面讲「纤尘不立」。一个是不为外境所染,一个里面是如如不动,寸丝不挂,这是无滓,一点渣滓都没有。『寂不足以尽之』,寂这一个意思没有办法圆圆满满包括它,『故曰湛寂』,用这两个字来形容,形容我们的真如本性。这两句有时候合起来简略的说「湛寂灵明」,常常古大德常常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我们的真心,形容我们的本性,我们本性确确实实是湛寂灵明的。下面说「恒常」:
疏【恒者久也,常者恒之极也。】
这个意思就是说,湛寂灵明的本性永远是这个样子,过去无始劫,未来也是无量劫,它永远不会变,成佛、作菩萨,乃至於在三途六道,它还是不会变,这叫真性。譬如黄金,金不变,你把它做个佛像,好比是佛法界,你给它做个小猫、小狗,它又堕到畜生法界,你把它塑一个饿鬼,它就变成饿鬼法界,那个像随你怎么塑、随你怎么变,金不变,还是它,它没变。它永远是湛寂灵明,这叫做常恒。
疏【大地虽坚,难逃坏劫,是恒而未恒。今此湛寂,推之无始,引之无终,亘古亘今,曾无变易。盖常然之恒,无恒不恒,非对暂说久之恒,云常恒也。】
演【难逃坏劫者,以三灾到时,劫火洞然,须弥七金悉为灰烬故。】
这种现象,我们今天在天文望远镜里面时时可以看到。星球有成住坏空,每天我们在太空当中会发现星星,那个世界成了。每天也发现有许多星球爆炸、烧掉,正是佛在经上讲「大三灾」。大三灾的时候,火灾烧到初禅天,初禅天有火灾。什么叫初禅?经上给我们讲「三千大千世界」,这里面有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这样组成的,这是说这个世界大小的范围。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天,中千世界的天顶是三禅天,小千世界的天顶是二禅天,单位世界的天顶是初禅天;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像一个太阳系一样,说一个初禅就是一个太阳系。一个太阳系毁灭了,它里面的行星、卫星全部都毁灭。火能烧一个太阳系。一个星系爆炸,我们在天文现象里面所观察到,它爆炸的时候这一个星系没有了。这种现象我们容易明了,可是另一个现象就很难想像,那就是水灾可以淹到二禅天,这是什么水灾?能坏小千世界,这是不可思议。风灾可以吹坏三禅天,换句话说,它能够吹坏到中千世界。四禅天叫福天,真正有福报,没有大三灾。『劫火洞然』,指大三灾里面的火灾,能够烧毁一个星系,烧毁一个单位世界。
由此可知,这个世间不只沧海桑田,这个世界哪里能常住?世界不是常恒的,生命更是短促。以我们地球来说,近代科学知道地球历史有几亿年,我们人生不满百岁,简直不成比例。由此可知,世间没有一法是永远存在的。可是世间真正有永远存在的东西,那就是自性,它是永远存在,永远不会改变的。我们讲星球、讲大地、讲我们这个生命,都是有形有相,这些相呢?唯识所变。我们今天所看到这个相叫粗相,心也太粗了,如果你微细的去观察,我们一切相是刹那刹那在变。前一秒钟跟后一秒钟决定不一样,这个观察已经很粗了。经上给我们说,一弹指有六十刹那。什么东西在变?识在变,刹那刹那在变。
佛法没到中国来,我们中国那些老祖宗也非常聪明,他晓得,中国学术的大根大本是《易经》,《易经》讲什么?易经就是讲变卦,一天到晚都在变,念念都在变,哪有不变的。佛法讲变,我们固有的文化也讲变,没有一样东西不变,只有真如本性不变。所以你要求现象,叫它永恒、常住,那是决定办不到的事情,因为它是虚妄相,它不是真实的,它绝没有永恒存在的道理。
在以往真正成就之后,总是讲经说法或者著述经论留传给后世,帮助后人,对的。今日之下呢?我跟诸位说,不对,完全错误了,为什么?变了。变卦,完全变了。为什么变了呢?今天邪说充斥在世间。如何能把这些邪说统统灭尽,恢复我们本来面目呢?古人也有一句话说:「尽信书,不如无书」。无书,心就清净,为什么?没有妄念,书看多了的时候,妄念不得了!你看台北市书展几十万本书摆在那里,那叫什么东西?一大堆思想的垃圾,把我们的头脑都搞昏掉。逼得到山林水边去静一静,把那些统统丢掉,丢得干干净净。有很多人劝我:法师,你要写一点东西,趁你现在年轻,到老的时候你就不想写。我说:我根本就没那个意思。为什么?古来这些人写了这么多东西把我们头都搞昏了,我还想再多加一点东西叫后人去负担吗?这个罪过太大。不能再增加,已经太多太多,如果我们真有一点东西超过古人,古人所没说过的,可以留下一点。如果我们所想、所说,古人也都说过,何必再画蛇添足?没有意思了。
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多一本书不如少一本书,让我们头脑才能得到休息,才能得到清净,才能开智慧。所以古人教人念书,只教你念一样,不会教你念十样、八样,不会的。念一样会开智慧,这个道理唐大圆居士在《唯识新裁撷汇》里面就讲到,他在民国初年批评现代的教育弊病在什么地方,人家指出来了。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教学,佛法也是如此,他的目的是教人开根本智,教你开智慧。今天教学的目标是唯恐你的杂念、妄想不多,想尽方法增长你的邪知邪见,增长你的乱想,目标是这个。大家知见多,这个世间怎么会不乱?世间从哪里乱起?从知见上乱起,每个人看法、想法不一样,他就要打架,最后就战争,到最后就毁灭世界,大家同归於尽。你说这种人多聪明,聪明到了极处,最后同归於尽。大笨蛋一个,聪明人不干这个傻事。所以心要清净,你看第一篇完全讲的是清净心。
除了大三灾之外,经上还讲有「小三灾」,小三灾虽然没有这么严重,不致於把这个太阳系毁灭掉。我们今天科学家有能力毁灭地球,没有能力毁灭太阳系,他的本事还不到家,换句话说,这种灾难是小三灾。小三灾,我过去读经怎么想都想不通,因为这个灾难佛说三种:第一种叫「刀兵劫」,刀兵就是战争,时间多久?七天。七日的战争,这是小三灾里面第一种。第二种是「瘟疫」,瘟疫的时间多长?七个月零七天。第三种是「饥馑」,就是饥饿,时间多久?七年七个月零七天,这是佛在经上这么讲的。那时我看的时候怎么看也看不懂,七天的战争算什么灾难?我们那时候跟日本人打了八年,比七天长得太多,八年也没看到什么大的灾难,为什么七天就算是小三灾?十年前我到日本访问,在广岛、长崎一看,我马上就觉悟,对於佛经里面讲的小三灾立刻就懂得,是核子战争。它还不是七天,它只是一颗原子弹。得原子病的人,过上一年没有问题,这个人才能活得下去。受原子辐射尘的伤害,人虽然没有死,终身残废的太多太多了。瘟疫是什么?就是指原子尘,这个东西麻烦。
被原子弹炸的地方,八年地上才长草,才有树木,岂不是经上讲七年七个月零七天是草木不生,那人怎么会不饿?当然受饥饿。哪一天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,就是佛经里头讲的小三灾。不要说多,在地球上如果一个星期当中,爆发两、三百颗原子弹就不得了,原子尘布满在太空,落到哪个地方,那个地方就一片死亡。不一定要原子弹落在你这个地方,这个原子尘在空中随风飘流,飘到哪个地方,哪个地方人就倒霉。被炸到的地方,那就是八年草木不生。所以佛经里讲的小三灾就是核子战争,非常可怕!日本人深知这个战争的厉害,但是他不觉悟,还是迷惑颠倒,我们学佛的人要明白这桩事情。所以在世间相里面去找永恒,找不到,永恒的东西就是真性。
演【推之无始,引之无终者,以真如自体,非前际生,非后际灭,毕竟常恒,不断不异故。】
它是不生不灭、不来不去、不垢不净,这几句话就是告诉你,它是完全超越相对,超越相对亦非绝对,妙就妙在这个地方。
演【无恒不恒者,恒外有不恒,此恒亦非恒,恒不恒二边俱遣,乃真恒也。】
「恒外有不恒」,就相对了。两边都要离开,不落在两边,这个就是真实法,这才是真正的永恒。这些道理,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,经文要多多的去读诵,细细的体会里面的理,再观察我们现前的境界。现前境界是事相,事不离理,理不离事,理事不二,你才真正有一个入处。
疏【非浊者,云有则不受一尘。非清者,云无则不舍一法。】
演【云有,不受一尘者。浊者,有也。】
清、浊,就是「有、无」的意思。
演【具足诸法,方谓之有。今自性离一切法差别之相,所谓非有相,非无相,非双亦相,非双非相,非一相,非异相,非非一非异相,非一异俱相,是不立一尘非有也,何浊之有。】
这些句子与《般若经》里面所用的完全相同,直教你把极微细的妄念都要把它清除掉。要记住,真如本性,就是你的真心,你真心里面干干净净,本来清净,『不受一尘』,它本来就不受、就不染。『浊』是什么?「浊」是你心里面有了,心里头有就浊。我们现在不但心里有,唯恐有的不够多,那有什么法子!古德说过,「为学日益」,是世间法,世间要求学,很怕自己知道的不够多,世间法!世间法是浊法,五浊恶世,浊法!浊恶唯恐不多,要好好的去学去。「为道日损」,学道,道是清净心,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;一天一天把这个拉拉杂杂的东西丢掉、减少,这叫学道。学道的人就怕知见多,分别、执著、妄想一多,道就见不到了。要把分别、执著、妄想统统舍掉,道心就现前。所以,为道清(清高士),为学浊。佛说我们这个世间叫做「五浊恶世」,这个话是很有道理。底下说了这么多,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句话,「两边不立,中道不存」。两边离开了,中道也没有,这时候清净心现前,何浊之有?
演【云无,不舍一法者,清者,无也。】
『清』是什么意思?就是你心里头一尘不染的时候,这个时候不得已给它起个名字叫「清」。
演【不立一尘,方谓之无。】
「尘」在此地是代表极少,就是一微尘,一微尘都不能够建立,你要是建立一尘,就叫头上安头,就是《楞严经》里面讲的「知见立知」。知见是什么?「清」就是知见,上面再立一个「尘」,就是知见上又立一个知,这个知是什么?这个知就叫无明,这就是五浊的根源。不能建立,不立一尘,这才叫真无、真空。
演【今自性满足一切功德,所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,遍照法界义故,真实识知义故,常乐我净义故,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,名为如来藏,是不舍一法非无也,何清之有。】
一个有、一个无,一个清、一个浊。有无、清浊统统没有,这个时候叫真清,这是真正的清。前面说「不受一尘」,从自体上说,「何浊之有」,从体上讲的。这个地方讲「云无,不舍一法者」,是从作用上说的。应用它能够现十法界依正庄严,所以不能说它无。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,诸位要晓得,「当体皆空,实无有一法可得」,所以它又「非有」。非有就是非无,非无就是非有,有跟无是一个意思,不是两个意思。我们今天没有办法理解,那就是认定有不是无、无不是有,有、无是两个意思,不是一个意思,所以就不得其门而入。几时晓得它原来是一个意思,就入门了。你看两边所说,说它无,有「无」的道理;说它有,有「有」的道理。说「无」,是从本体上说,从性体上讲;说「有」,完全从作用上说。
『自性满足一切功德』,「满」是圆满,满足的意思就是没有欠缺,「功」是功能,「德」是讲作用、德用。它有功能,它有作用,功能、作用是圆满的,没有一丝毫欠缺。这一句话是总说,下面是别说,举几个例子来讲。它有『智慧光明』,智光遍照,前面讲「辉天地,透金石」。这是我们自己圆满的智慧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这种智慧各个人都有,为什么?因为你有自性。你现在这个智慧为什么没有?因为你不相信你有自性,「我不相信我有自性,不相信我有佛性」,那好了,你虽有也不能现前。譬如你口袋装了很多钱,到一个饭馆里去,肚子饿了想吃一餐饭,没钱,很可怜。你口袋里有钱,「没有」,钱装得满满,「没有,不相信我口袋有钱」,那有什么办法?那你还是得挨饿,还是得去要饭。古人所比的「衣里明珠」,自己忘掉了。我们凡夫就是把自性给忘掉,所以迷,迷什么?迷了自性。性迷了,「相」当然也迷,一迷一切迷,一悟是一切悟。如果性上觉悟,相上决定不迷,为什么?性、相是一体,不是二体,一悟一切悟。
『遍照法界义』。『真实识知义』,「真」是不妄,「实」是不虚、不假,「识知」是对於一切法了别,没有一样不清楚。『常乐我净』,这是真常,常就是永恒,真心是永恒的,有真常、有真乐、有真我、有真净。法身里面有「常乐我净」,这是四种净德,般若里面也有常乐我净,解脱里头也有常乐我净,这不是假的。『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』,没有一样不满足。所以叫『如来藏』,藏就是含藏的意思,如来就藏在这里面,藏在哪里面?藏在自己真性里面。虽然藏在里面,因为它没有形迹,它既不是念头也不是形相,它确实又是不立一尘,又是一切具足,这妙不可言。所以,不能说它空,又不能说它有,空、有两边都说不上,清、浊两边也说不上。这是讲「非浊非清」,清、浊两边都说不上。下面再讲「无背、无向」:
疏【无背者,纵之则无所从去。无向者,迎之则无所从来。言即此灵明湛寂者,不可以清浊向背求也。举清浊向背,意该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等。】
这几句话非常重要,意思有相当的深度,可以说甚深甚深,句句都是描绘真如本性。我们读了之后,纵然不能明心见性,对於真如本性总得一点消息,得有一点彷佛,而后才能够增长信心。
演【舍此而有所去,方可谓之背。】
《金刚经》上解释「如来」有两个意思,一个意思是「如来者,诸法如义」,这是佛说的;另一个意思是「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」。这两个意思其实还是一个意思,就是此地所讲无背、无向,「背」是去,「向」是来。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如来,就是讲的真如本性。经上有的时候讲「佛」,有的时候讲「如来」。凡是讲「如来」都是从性上说的,凡是讲「佛」都是从相上说的。所以经里用的名词,它有很深的含义,决不会混搅在一起,不会一桩事情说两个名词,它两种说法一定有两个意思。这是先把背、向的定义说出来,然后你仔细去观察,本性里面没有这个意思,没这种现象。
演【今则匪离跬步,涌现宝花,不出户庭,围绕行树,虽欲纵之,将去何所?故无背。】
这一句先从比喻上说,这个比喻就是《楞严经》所说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就是这两句话的意思。没有离开一步,这个意思是没去。『涌现宝花』,就是当处出生,「花」是指现相。『不出户庭』,户是门户,我们开这个门,两扇的叫做门,一扇的叫户,庭是庭院。这都非常近,没有离开你家门口就『围绕行树』了,这个比喻什么?比喻森罗万象。的确没有离开门庭,森罗万象围绕著,这些是什么东西?统统是真如本性的相分。哪有去?没有去的意思。
『虽欲纵之』,我很想离开它,『将去何所』,能够离开得了吗?真如本性就好比是太空,我们能够逃出太空吗?其实它比太虚空还要大。《楞严经》,佛有个比喻,把我们的太虚空比作一片云彩,把我们的真如本性比作太虚空,到底是云彩大还是太虚空大?太虚空不大。这个比喻愈想愈有意思,佛实在是很聪明的人,比得好。怎么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?我们就把太虚空比作我们真如本性,看起来觉察到这是真的虚空。你晚上会作梦,你梦里头也有一个太虚空,你那个太虚空在这个太虚空里面就像一片云彩一样,你感觉到这个太虚空也是渺无边际,其实那是一片云彩。你从这上面去细细揣摹,就能够体会到佛的经的意思。我们今天感觉到这个无量的虚空,就好像我们梦中的虚空一样,我们的真如本性就像现前的太虚空一样。我们六根感触到的太虚空,真的是我们真如本性里面一团的迷云,真是这个样子,而这个太虚空已经是没有边际了。所以,离不开!西方极乐世界虽然距离我们这边十万亿个佛国土,还是在自性当中。换句话说,依旧是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。生与灭是同时的,因为同时所以就找不到生灭,就不生不灭。不生不灭跟生灭又是一个意思,这都是很不好懂的地方。我们总是执著生不是灭,灭不是生。为什么生灭就是不生灭?从相上讲有生灭,从理上讲没生灭。就相而论,生灭同时,既然是同时,说生已经是灭,说灭又是生了,话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又变了。这都是真实相!这是无背的意思。我们再看无向的意思:
演【迎之而有自来,方可谓之向。】
『向』是来的意思、即的意思,『背』是去的意思、离开的意思。无背无向,就是不来不去、不即不离,就是说这个意思。
演【今则无行无住。】
「行」、「住」的相都不可得。
演【如是而来。不动不起,如是而来。若欲迎之,从何所迎?故无向。】
行、住、动、起。「动」是动心,「起」是起念。「行」就是动作,「住」就是不动作、息的意思。起心动念就是行,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住。住就是定的意思,行就是动的意思。既然是动静、行住这里面都没有,那这从哪里来?『从何所迎』?这几句,实在是把《心经》里面所讲「不垢不净、不来不去」统统说出来,『故无向』。这些说的都是从旁敲侧击的方法,像画画烘云托月,把真如本性的样子露一点点给我们看,教我们体会。好像月亮画不出来,画一些云彩当中露一块空白,这是月亮,用这个方法。真如本性也是描绘不出来,说了这些拉拉杂杂东西,告诉你这些统统都不是,从这里体会一点真如本性像个什么样子。这个样子、这个意思只可以意会,不可言传,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。这是教我们体会到真性,体会到自己的真心,真心就是自己的佛性。
里面有更深的一个意思,就是教你修证的方向。我们如何能够证得?下面这就说了,「举清浊向背」,举出这些例子,意思在什么地方?意思里头就包括「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」,包括这些东西。这就是指示我们一个修行的方向,这些东西全是属於相对的,有没有这个事?有,你要是著了这些事相,性就见不到;离了这些事相,性就现前。可是这个地方注意到,你有著有离,离还是著,懂这个意思吗?「我离一切相」,还是著,著了什么?著了「离一切相」,能不能见性?不能见性,你还是著相。我著了一切相,著相。我不著一切相,不著一切相还是著相,著了一个「不著一切相」,所以还是见不到。著与不著统统离开,才能见到。你要是把我这句话记住,你又错了,保险你不能见性,为什么?你又著了「著与不著一切都离」,你又著了这些,不管怎么样你都著。到最后怎么说?把嘴巴挂到墙壁上,不说。言语道断、心行处灭,这就见到性了。一句话没有,心里头一个念头没有,这叫真不著,这才行。
所以禅宗,你看老师教人,老师问了一些话,叫学生答。学生刚刚开口,老师把他嘴巴捂住,打他三十板。错了,为什么?他起心动念,他想说话,想说话是著了相。不开口呢?也打三十板,也著了相。反正是说也打三十板,不说也打三十板,这老师好像是不讲理,其实老师真有理,为什么?你讲也著了相,你不讲还著了相。著相就该打,要把你那个执著给打掉,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聪明人一被打就开悟,大彻大悟,为什么?把他那个妄想、执著打掉,那是一种教学方法,叫棒喝。是一种方法、教学的手段,老师高明!真善知识。假如不是高明的真善知识,也学那个方法,凡是遇到人就打,把人打死那个人都不开悟,那就错了。所以一种方法不是能用在一切根性上,不能适合一切人。用的人有智慧,他会用,接受的人也有智慧,他能接受,师资道合他才能成就。后来有一些禅师也学古大德,拿棒子打人,也没看到打出一个开悟的,那就是什么?不会用。用的人没这个资格,没到这个程度,学的人也没到这个程度,换句话说,不该打。该打有该打的条件,该骂也有该骂的条件,有些人不值得骂。
朱镜宙老居士,他的岳父章太炎是我们中国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,他曾经被袁世凯关在监狱一个多月。袁世凯为什么关他?就是要他骂他一句,他不骂袁世凯,不值得骂。袁世凯气死了,把他关在监狱关了一个多月,他还是不骂他,没办法。骂,还要有资格,换句话说,不值得我骂,那没有法子!不值得骂,不值得打,完了,那就是儒家所讲「孺子不可教也」。因为打骂是教学的方式,不肯打、不肯骂就是他不可教;不可教,算了,放弃、舍弃他。为这个原因,被袁世凯关了一个多月。所以禅家的棒喝不是普遍对一切人,有资格的,挨祖师的棒子那都差不多,没大悟总有点小悟。迷惑颠倒的人不够资格,祖师他也不会骂你、也不会打你。有点小悟、有点大悟,他会挨棒喝,他才有资格。这个地方透露出来修学的方法,总得都要离开。
演【意该善恶凡圣等者。】
「等」底下,「有无生灭增减一异」,指这些。
演【孟子道性善,天台说性恶,一则就事造边说,一则就理具边说。】
孟子是世间的圣人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这是孟子说的。天台是智者大师,他说性恶。智者大师实在讲不亚於孟子,这两个人说的都对,没有矛盾。我们看起来这两个说法一百八十度的对立,其实他们两个说的是一桩事情,一个是从事造边讲的,一个是从理具上说的。哪一个从事造上说的?恶,天台大师是从事造这边说的。孟子是从理上说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「人皆有恻隐之心」,可见得人性是本善。如果把它对调过来说呢?孟子讲性善是从事造边说,天台讲性恶是从理具边说,能不能说得通?也说得通,不是说不通。事造边说,五伦十义、四维八德,世间善,五戒、十戒,比丘、菩萨具足戒,善。理上的性恶,佛菩萨如果性不恶,如何能到恶道度众生?到恶道也有恶道条件。譬如我要到监狱去度众生,我一定做什么坏事犯罪了,把我送到监狱,到监狱大转法轮度众生,否则的话你没条件去。总得故意去犯一点罪,被抓到监牢狱去,才能跟犯人在一起,天天在一块给他讲经说法。
所以要晓得,烦恼即菩提。菩萨要到恶道度众生,要在清净心里面把无始劫过去当凡夫的时候,那个烦恼又要把它拿出来,拿出来干什么?拿出来到三恶道教化众生去,就取得三恶道的资格,才能到恶道去度众生。他的化缘要是圆满,他就把恶业马上变现出菩提,他就超越三恶道了,叫「乘愿再来」。他那个烦恼变成菩提,菩提变成烦恼,随心所欲在转变,他自在。不像凡夫想变,变不了,没法子,那就变成定业。菩萨没有定业,是愿力,自在变现。所以你看这个说法,怎么说法都通,怎么说法都圆融,没有一句话是死的,句句都是活活泼泼的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请看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,第八页:
疏【彻者通也,洞者彻之极也。日月虽遍,不照覆盆,是彻而未彻。今此灵明,辉天地,透金石,四维上下,曾无障碍,盖洞然之彻,靡所不彻。非对隔说通之彻,云洞彻也。】
我们继续看《疏》里面给我们解释「灵明洞彻」这一句,灵明这两个字前面讲过,今天从「洞彻」这两个字开始。『彻』的意思是彻底,就是通达无碍,注子里面讲,「彻」是通的意思,通达。『洞』是『彻之极』,通达到了极处。下面大师举了一个比喻,『日月虽遍』,光明遍照,『不照覆盆』,我们把个盆翻过来,盆里面太阳、月亮照不到,它有障碍,这是『彻而未彻』,换句话说,只要有障碍它就透不过,这个「彻」并不是真正达到究竟圆满。我们本性可不一样,这个灵明的觉性是『辉天地,透金石』。「辉」就是光辉,这个意思就是说:彻天彻地,天地都不能够障碍,「透金石」,金石也不能够障碍它。
演【不照覆盆者,以日月之光属相,不属性故。】
这个注解很重要,相之彻并不是究竟圆满,性之彻真正是究竟圆满。
演【辉天地透金石者,以心光遍乎法界,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故。】
也许诸位要问,『心光』是什么样子?太阳的光我们看到,月亮的光也看到,我们讲堂现在的灯光也看到,「心光」没看到,「心光」是什么样子?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,这个想法是不是正确?不正确。何以说不正确?他著了相。你见到日光、月光,你著了相。不著相就见性,著相是见性的障碍。如果离一切相,就是『心光遍乎法界』,你就见道了,禅家讲见性,明心见性,这个时候你就晓得『一切法无非佛法』,没有一法不是佛法;如果你著了相,一切法没有一法是佛法。不著相都是佛法,著了相都不是佛法。我们要问,到底有没有佛法?你要是有佛法,错了!你说没有佛法也错了,错在哪里?错在你著相。你著了一个有佛法的相,错了;你著了一个没有佛法的相,也错了。如果你不著相,你说有佛法,对的;说没有佛法,也对的。诸位从这里面去体会,心里才有一念分别、执著,就完全都错了,离一切分别、执著都对了,向这里面去体会去。
底下他这一段的解释,无论从法说或者从比喻说,都说得非常清楚。『四维上下,曾无障碍』,这叫『洞然之彻,靡所不彻』。
演【若通与隔对,是通还成隔。非对隔说通之彻,乃真彻也。】
这句话说的意思很深,但是语句很清楚。简单的说,落在两边都不是真实的,都是障碍。只要一有执著落在两边,都变成障碍;离开两边那就通达,通达就叫做开悟。所以你要想开悟,一定要离开两边;两边,今天的话所谓是相对的。如何从相对里面去超越,超越之后也不是绝对的。你要是超越,到绝对的,绝对跟相对还是属於相对,还没能超越掉。「绝对」也没有!相对的没有了,绝对也不存在,才是真正的超越,就是这个地方真正洞彻了,所以叫「洞彻」。底下讲「湛寂常恒」:
疏【湛者不染,寂者不摇。】
摇是摇动。『湛』是不染污,『寂』是不动心。我们再看底下他老人家举的比喻:
疏【大地虽寂,不得称湛。】
我们就眼前的境界上来说,不能讲物理,不能讲自然现象,讲自然现象,这个地球在太空当中,它也是在那里运动,它没有一分一秒是静止的。我们就眼前来说,大地是不动的,但是地染污,所以『虽寂不得称湛』。
疏【今惟至寂之中,莹净无滓,寂不足以尽之,故曰湛寂。】
演【不染者,从来不与染法相应,不与诸尘作对。不摇者,万古如如,无有变异。】
这是讲本性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六根的根性,无论是在悟或者是在迷,它都不染,它都不摇。这是解释「湛寂」的意思。大地为什么不得称湛?
演【不得称湛者,大地虽常自寂然,而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不湛也。】
你要问:什么道理?前面说过,因为它是相分,它不是性分。如果是自性,那就不会有这个现象。凡是相,皆是虚妄的,都不是究竟圆满。底下有个比喻,比喻内外莹彻:
演【如净琉璃,内外莹彻,谓之莹净。】
这是没法子,只好用个比喻来说。比喻,实在说没有法子比得很真切,只能够比个彷佛,希望从彷佛当中去体会,才能够悟得它的实相。『琉璃』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翡翠,绿色的玉,透明的,所以拿这个来作比喻,内外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,这叫做「莹净」,干净、透明。
演【寸丝不挂,纤尘不立,谓之无滓。】
『滓』是渣滓,干干净净,一点渣滓都没有。『寸丝不挂』,是形容没有知见、没有妄想,不牵挂,心干净。六祖所说:「本来无一物」,真心里头没妄念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妄想。经论里常说「体露真常」,这是佛心,这是真心现前。『纤尘不立』是讲不染污,是讲对外境上来说,真如本性决定不会染外面的六尘。唯识里面讲:「阿赖耶落谢五尘影子」,那是阿赖耶里面可以落,真如本性里头可不落,所以从真性里面讲「纤尘不立」。一个是不为外境所染,一个里面是如如不动,寸丝不挂,这是无滓,一点渣滓都没有。『寂不足以尽之』,寂这一个意思没有办法圆圆满满包括它,『故曰湛寂』,用这两个字来形容,形容我们的真如本性。这两句有时候合起来简略的说「湛寂灵明」,常常古大德常常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我们的真心,形容我们的本性,我们本性确确实实是湛寂灵明的。下面说「恒常」:
疏【恒者久也,常者恒之极也。】
这个意思就是说,湛寂灵明的本性永远是这个样子,过去无始劫,未来也是无量劫,它永远不会变,成佛、作菩萨,乃至於在三途六道,它还是不会变,这叫真性。譬如黄金,金不变,你把它做个佛像,好比是佛法界,你给它做个小猫、小狗,它又堕到畜生法界,你把它塑一个饿鬼,它就变成饿鬼法界,那个像随你怎么塑、随你怎么变,金不变,还是它,它没变。它永远是湛寂灵明,这叫做常恒。
疏【大地虽坚,难逃坏劫,是恒而未恒。今此湛寂,推之无始,引之无终,亘古亘今,曾无变易。盖常然之恒,无恒不恒,非对暂说久之恒,云常恒也。】
演【难逃坏劫者,以三灾到时,劫火洞然,须弥七金悉为灰烬故。】
这种现象,我们今天在天文望远镜里面时时可以看到。星球有成住坏空,每天我们在太空当中会发现星星,那个世界成了。每天也发现有许多星球爆炸、烧掉,正是佛在经上讲「大三灾」。大三灾的时候,火灾烧到初禅天,初禅天有火灾。什么叫初禅?经上给我们讲「三千大千世界」,这里面有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这样组成的,这是说这个世界大小的范围。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天,中千世界的天顶是三禅天,小千世界的天顶是二禅天,单位世界的天顶是初禅天;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像一个太阳系一样,说一个初禅就是一个太阳系。一个太阳系毁灭了,它里面的行星、卫星全部都毁灭。火能烧一个太阳系。一个星系爆炸,我们在天文现象里面所观察到,它爆炸的时候这一个星系没有了。这种现象我们容易明了,可是另一个现象就很难想像,那就是水灾可以淹到二禅天,这是什么水灾?能坏小千世界,这是不可思议。风灾可以吹坏三禅天,换句话说,它能够吹坏到中千世界。四禅天叫福天,真正有福报,没有大三灾。『劫火洞然』,指大三灾里面的火灾,能够烧毁一个星系,烧毁一个单位世界。
由此可知,这个世间不只沧海桑田,这个世界哪里能常住?世界不是常恒的,生命更是短促。以我们地球来说,近代科学知道地球历史有几亿年,我们人生不满百岁,简直不成比例。由此可知,世间没有一法是永远存在的。可是世间真正有永远存在的东西,那就是自性,它是永远存在,永远不会改变的。我们讲星球、讲大地、讲我们这个生命,都是有形有相,这些相呢?唯识所变。我们今天所看到这个相叫粗相,心也太粗了,如果你微细的去观察,我们一切相是刹那刹那在变。前一秒钟跟后一秒钟决定不一样,这个观察已经很粗了。经上给我们说,一弹指有六十刹那。什么东西在变?识在变,刹那刹那在变。
佛法没到中国来,我们中国那些老祖宗也非常聪明,他晓得,中国学术的大根大本是《易经》,《易经》讲什么?易经就是讲变卦,一天到晚都在变,念念都在变,哪有不变的。佛法讲变,我们固有的文化也讲变,没有一样东西不变,只有真如本性不变。所以你要求现象,叫它永恒、常住,那是决定办不到的事情,因为它是虚妄相,它不是真实的,它绝没有永恒存在的道理。
在以往真正成就之后,总是讲经说法或者著述经论留传给后世,帮助后人,对的。今日之下呢?我跟诸位说,不对,完全错误了,为什么?变了。变卦,完全变了。为什么变了呢?今天邪说充斥在世间。如何能把这些邪说统统灭尽,恢复我们本来面目呢?古人也有一句话说:「尽信书,不如无书」。无书,心就清净,为什么?没有妄念,书看多了的时候,妄念不得了!你看台北市书展几十万本书摆在那里,那叫什么东西?一大堆思想的垃圾,把我们的头脑都搞昏掉。逼得到山林水边去静一静,把那些统统丢掉,丢得干干净净。有很多人劝我:法师,你要写一点东西,趁你现在年轻,到老的时候你就不想写。我说:我根本就没那个意思。为什么?古来这些人写了这么多东西把我们头都搞昏了,我还想再多加一点东西叫后人去负担吗?这个罪过太大。不能再增加,已经太多太多,如果我们真有一点东西超过古人,古人所没说过的,可以留下一点。如果我们所想、所说,古人也都说过,何必再画蛇添足?没有意思了。
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多一本书不如少一本书,让我们头脑才能得到休息,才能得到清净,才能开智慧。所以古人教人念书,只教你念一样,不会教你念十样、八样,不会的。念一样会开智慧,这个道理唐大圆居士在《唯识新裁撷汇》里面就讲到,他在民国初年批评现代的教育弊病在什么地方,人家指出来了。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教学,佛法也是如此,他的目的是教人开根本智,教你开智慧。今天教学的目标是唯恐你的杂念、妄想不多,想尽方法增长你的邪知邪见,增长你的乱想,目标是这个。大家知见多,这个世间怎么会不乱?世间从哪里乱起?从知见上乱起,每个人看法、想法不一样,他就要打架,最后就战争,到最后就毁灭世界,大家同归於尽。你说这种人多聪明,聪明到了极处,最后同归於尽。大笨蛋一个,聪明人不干这个傻事。所以心要清净,你看第一篇完全讲的是清净心。
除了大三灾之外,经上还讲有「小三灾」,小三灾虽然没有这么严重,不致於把这个太阳系毁灭掉。我们今天科学家有能力毁灭地球,没有能力毁灭太阳系,他的本事还不到家,换句话说,这种灾难是小三灾。小三灾,我过去读经怎么想都想不通,因为这个灾难佛说三种:第一种叫「刀兵劫」,刀兵就是战争,时间多久?七天。七日的战争,这是小三灾里面第一种。第二种是「瘟疫」,瘟疫的时间多长?七个月零七天。第三种是「饥馑」,就是饥饿,时间多久?七年七个月零七天,这是佛在经上这么讲的。那时我看的时候怎么看也看不懂,七天的战争算什么灾难?我们那时候跟日本人打了八年,比七天长得太多,八年也没看到什么大的灾难,为什么七天就算是小三灾?十年前我到日本访问,在广岛、长崎一看,我马上就觉悟,对於佛经里面讲的小三灾立刻就懂得,是核子战争。它还不是七天,它只是一颗原子弹。得原子病的人,过上一年没有问题,这个人才能活得下去。受原子辐射尘的伤害,人虽然没有死,终身残废的太多太多了。瘟疫是什么?就是指原子尘,这个东西麻烦。
被原子弹炸的地方,八年地上才长草,才有树木,岂不是经上讲七年七个月零七天是草木不生,那人怎么会不饿?当然受饥饿。哪一天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,就是佛经里头讲的小三灾。不要说多,在地球上如果一个星期当中,爆发两、三百颗原子弹就不得了,原子尘布满在太空,落到哪个地方,那个地方就一片死亡。不一定要原子弹落在你这个地方,这个原子尘在空中随风飘流,飘到哪个地方,哪个地方人就倒霉。被炸到的地方,那就是八年草木不生。所以佛经里讲的小三灾就是核子战争,非常可怕!日本人深知这个战争的厉害,但是他不觉悟,还是迷惑颠倒,我们学佛的人要明白这桩事情。所以在世间相里面去找永恒,找不到,永恒的东西就是真性。
演【推之无始,引之无终者,以真如自体,非前际生,非后际灭,毕竟常恒,不断不异故。】
它是不生不灭、不来不去、不垢不净,这几句话就是告诉你,它是完全超越相对,超越相对亦非绝对,妙就妙在这个地方。
演【无恒不恒者,恒外有不恒,此恒亦非恒,恒不恒二边俱遣,乃真恒也。】
「恒外有不恒」,就相对了。两边都要离开,不落在两边,这个就是真实法,这才是真正的永恒。这些道理,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,经文要多多的去读诵,细细的体会里面的理,再观察我们现前的境界。现前境界是事相,事不离理,理不离事,理事不二,你才真正有一个入处。
疏【非浊者,云有则不受一尘。非清者,云无则不舍一法。】
演【云有,不受一尘者。浊者,有也。】
清、浊,就是「有、无」的意思。
演【具足诸法,方谓之有。今自性离一切法差别之相,所谓非有相,非无相,非双亦相,非双非相,非一相,非异相,非非一非异相,非一异俱相,是不立一尘非有也,何浊之有。】
这些句子与《般若经》里面所用的完全相同,直教你把极微细的妄念都要把它清除掉。要记住,真如本性,就是你的真心,你真心里面干干净净,本来清净,『不受一尘』,它本来就不受、就不染。『浊』是什么?「浊」是你心里面有了,心里头有就浊。我们现在不但心里有,唯恐有的不够多,那有什么法子!古德说过,「为学日益」,是世间法,世间要求学,很怕自己知道的不够多,世间法!世间法是浊法,五浊恶世,浊法!浊恶唯恐不多,要好好的去学去。「为道日损」,学道,道是清净心,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;一天一天把这个拉拉杂杂的东西丢掉、减少,这叫学道。学道的人就怕知见多,分别、执著、妄想一多,道就见不到了。要把分别、执著、妄想统统舍掉,道心就现前。所以,为道清(清高士),为学浊。佛说我们这个世间叫做「五浊恶世」,这个话是很有道理。底下说了这么多,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句话,「两边不立,中道不存」。两边离开了,中道也没有,这时候清净心现前,何浊之有?
演【云无,不舍一法者,清者,无也。】
『清』是什么意思?就是你心里头一尘不染的时候,这个时候不得已给它起个名字叫「清」。
演【不立一尘,方谓之无。】
「尘」在此地是代表极少,就是一微尘,一微尘都不能够建立,你要是建立一尘,就叫头上安头,就是《楞严经》里面讲的「知见立知」。知见是什么?「清」就是知见,上面再立一个「尘」,就是知见上又立一个知,这个知是什么?这个知就叫无明,这就是五浊的根源。不能建立,不立一尘,这才叫真无、真空。
演【今自性满足一切功德,所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,遍照法界义故,真实识知义故,常乐我净义故,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,名为如来藏,是不舍一法非无也,何清之有。】
一个有、一个无,一个清、一个浊。有无、清浊统统没有,这个时候叫真清,这是真正的清。前面说「不受一尘」,从自体上说,「何浊之有」,从体上讲的。这个地方讲「云无,不舍一法者」,是从作用上说的。应用它能够现十法界依正庄严,所以不能说它无。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,诸位要晓得,「当体皆空,实无有一法可得」,所以它又「非有」。非有就是非无,非无就是非有,有跟无是一个意思,不是两个意思。我们今天没有办法理解,那就是认定有不是无、无不是有,有、无是两个意思,不是一个意思,所以就不得其门而入。几时晓得它原来是一个意思,就入门了。你看两边所说,说它无,有「无」的道理;说它有,有「有」的道理。说「无」,是从本体上说,从性体上讲;说「有」,完全从作用上说。
『自性满足一切功德』,「满」是圆满,满足的意思就是没有欠缺,「功」是功能,「德」是讲作用、德用。它有功能,它有作用,功能、作用是圆满的,没有一丝毫欠缺。这一句话是总说,下面是别说,举几个例子来讲。它有『智慧光明』,智光遍照,前面讲「辉天地,透金石」。这是我们自己圆满的智慧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这种智慧各个人都有,为什么?因为你有自性。你现在这个智慧为什么没有?因为你不相信你有自性,「我不相信我有自性,不相信我有佛性」,那好了,你虽有也不能现前。譬如你口袋装了很多钱,到一个饭馆里去,肚子饿了想吃一餐饭,没钱,很可怜。你口袋里有钱,「没有」,钱装得满满,「没有,不相信我口袋有钱」,那有什么办法?那你还是得挨饿,还是得去要饭。古人所比的「衣里明珠」,自己忘掉了。我们凡夫就是把自性给忘掉,所以迷,迷什么?迷了自性。性迷了,「相」当然也迷,一迷一切迷,一悟是一切悟。如果性上觉悟,相上决定不迷,为什么?性、相是一体,不是二体,一悟一切悟。
『遍照法界义』。『真实识知义』,「真」是不妄,「实」是不虚、不假,「识知」是对於一切法了别,没有一样不清楚。『常乐我净』,这是真常,常就是永恒,真心是永恒的,有真常、有真乐、有真我、有真净。法身里面有「常乐我净」,这是四种净德,般若里面也有常乐我净,解脱里头也有常乐我净,这不是假的。『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』,没有一样不满足。所以叫『如来藏』,藏就是含藏的意思,如来就藏在这里面,藏在哪里面?藏在自己真性里面。虽然藏在里面,因为它没有形迹,它既不是念头也不是形相,它确实又是不立一尘,又是一切具足,这妙不可言。所以,不能说它空,又不能说它有,空、有两边都说不上,清、浊两边也说不上。这是讲「非浊非清」,清、浊两边都说不上。下面再讲「无背、无向」:
疏【无背者,纵之则无所从去。无向者,迎之则无所从来。言即此灵明湛寂者,不可以清浊向背求也。举清浊向背,意该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等。】
这几句话非常重要,意思有相当的深度,可以说甚深甚深,句句都是描绘真如本性。我们读了之后,纵然不能明心见性,对於真如本性总得一点消息,得有一点彷佛,而后才能够增长信心。
演【舍此而有所去,方可谓之背。】
《金刚经》上解释「如来」有两个意思,一个意思是「如来者,诸法如义」,这是佛说的;另一个意思是「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」。这两个意思其实还是一个意思,就是此地所讲无背、无向,「背」是去,「向」是来。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如来,就是讲的真如本性。经上有的时候讲「佛」,有的时候讲「如来」。凡是讲「如来」都是从性上说的,凡是讲「佛」都是从相上说的。所以经里用的名词,它有很深的含义,决不会混搅在一起,不会一桩事情说两个名词,它两种说法一定有两个意思。这是先把背、向的定义说出来,然后你仔细去观察,本性里面没有这个意思,没这种现象。
演【今则匪离跬步,涌现宝花,不出户庭,围绕行树,虽欲纵之,将去何所?故无背。】
这一句先从比喻上说,这个比喻就是《楞严经》所说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就是这两句话的意思。没有离开一步,这个意思是没去。『涌现宝花』,就是当处出生,「花」是指现相。『不出户庭』,户是门户,我们开这个门,两扇的叫做门,一扇的叫户,庭是庭院。这都非常近,没有离开你家门口就『围绕行树』了,这个比喻什么?比喻森罗万象。的确没有离开门庭,森罗万象围绕著,这些是什么东西?统统是真如本性的相分。哪有去?没有去的意思。
『虽欲纵之』,我很想离开它,『将去何所』,能够离开得了吗?真如本性就好比是太空,我们能够逃出太空吗?其实它比太虚空还要大。《楞严经》,佛有个比喻,把我们的太虚空比作一片云彩,把我们的真如本性比作太虚空,到底是云彩大还是太虚空大?太虚空不大。这个比喻愈想愈有意思,佛实在是很聪明的人,比得好。怎么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?我们就把太虚空比作我们真如本性,看起来觉察到这是真的虚空。你晚上会作梦,你梦里头也有一个太虚空,你那个太虚空在这个太虚空里面就像一片云彩一样,你感觉到这个太虚空也是渺无边际,其实那是一片云彩。你从这上面去细细揣摹,就能够体会到佛的经的意思。我们今天感觉到这个无量的虚空,就好像我们梦中的虚空一样,我们的真如本性就像现前的太虚空一样。我们六根感触到的太虚空,真的是我们真如本性里面一团的迷云,真是这个样子,而这个太虚空已经是没有边际了。所以,离不开!西方极乐世界虽然距离我们这边十万亿个佛国土,还是在自性当中。换句话说,依旧是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。生与灭是同时的,因为同时所以就找不到生灭,就不生不灭。不生不灭跟生灭又是一个意思,这都是很不好懂的地方。我们总是执著生不是灭,灭不是生。为什么生灭就是不生灭?从相上讲有生灭,从理上讲没生灭。就相而论,生灭同时,既然是同时,说生已经是灭,说灭又是生了,话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又变了。这都是真实相!这是无背的意思。我们再看无向的意思:
演【迎之而有自来,方可谓之向。】
『向』是来的意思、即的意思,『背』是去的意思、离开的意思。无背无向,就是不来不去、不即不离,就是说这个意思。
演【今则无行无住。】
「行」、「住」的相都不可得。
演【如是而来。不动不起,如是而来。若欲迎之,从何所迎?故无向。】
行、住、动、起。「动」是动心,「起」是起念。「行」就是动作,「住」就是不动作、息的意思。起心动念就是行,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住。住就是定的意思,行就是动的意思。既然是动静、行住这里面都没有,那这从哪里来?『从何所迎』?这几句,实在是把《心经》里面所讲「不垢不净、不来不去」统统说出来,『故无向』。这些说的都是从旁敲侧击的方法,像画画烘云托月,把真如本性的样子露一点点给我们看,教我们体会。好像月亮画不出来,画一些云彩当中露一块空白,这是月亮,用这个方法。真如本性也是描绘不出来,说了这些拉拉杂杂东西,告诉你这些统统都不是,从这里体会一点真如本性像个什么样子。这个样子、这个意思只可以意会,不可言传,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。这是教我们体会到真性,体会到自己的真心,真心就是自己的佛性。
里面有更深的一个意思,就是教你修证的方向。我们如何能够证得?下面这就说了,「举清浊向背」,举出这些例子,意思在什么地方?意思里头就包括「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」,包括这些东西。这就是指示我们一个修行的方向,这些东西全是属於相对的,有没有这个事?有,你要是著了这些事相,性就见不到;离了这些事相,性就现前。可是这个地方注意到,你有著有离,离还是著,懂这个意思吗?「我离一切相」,还是著,著了什么?著了「离一切相」,能不能见性?不能见性,你还是著相。我著了一切相,著相。我不著一切相,不著一切相还是著相,著了一个「不著一切相」,所以还是见不到。著与不著统统离开,才能见到。你要是把我这句话记住,你又错了,保险你不能见性,为什么?你又著了「著与不著一切都离」,你又著了这些,不管怎么样你都著。到最后怎么说?把嘴巴挂到墙壁上,不说。言语道断、心行处灭,这就见到性了。一句话没有,心里头一个念头没有,这叫真不著,这才行。
所以禅宗,你看老师教人,老师问了一些话,叫学生答。学生刚刚开口,老师把他嘴巴捂住,打他三十板。错了,为什么?他起心动念,他想说话,想说话是著了相。不开口呢?也打三十板,也著了相。反正是说也打三十板,不说也打三十板,这老师好像是不讲理,其实老师真有理,为什么?你讲也著了相,你不讲还著了相。著相就该打,要把你那个执著给打掉,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聪明人一被打就开悟,大彻大悟,为什么?把他那个妄想、执著打掉,那是一种教学方法,叫棒喝。是一种方法、教学的手段,老师高明!真善知识。假如不是高明的真善知识,也学那个方法,凡是遇到人就打,把人打死那个人都不开悟,那就错了。所以一种方法不是能用在一切根性上,不能适合一切人。用的人有智慧,他会用,接受的人也有智慧,他能接受,师资道合他才能成就。后来有一些禅师也学古大德,拿棒子打人,也没看到打出一个开悟的,那就是什么?不会用。用的人没这个资格,没到这个程度,学的人也没到这个程度,换句话说,不该打。该打有该打的条件,该骂也有该骂的条件,有些人不值得骂。
朱镜宙老居士,他的岳父章太炎是我们中国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,他曾经被袁世凯关在监狱一个多月。袁世凯为什么关他?就是要他骂他一句,他不骂袁世凯,不值得骂。袁世凯气死了,把他关在监狱关了一个多月,他还是不骂他,没办法。骂,还要有资格,换句话说,不值得我骂,那没有法子!不值得骂,不值得打,完了,那就是儒家所讲「孺子不可教也」。因为打骂是教学的方式,不肯打、不肯骂就是他不可教;不可教,算了,放弃、舍弃他。为这个原因,被袁世凯关了一个多月。所以禅家的棒喝不是普遍对一切人,有资格的,挨祖师的棒子那都差不多,没大悟总有点小悟。迷惑颠倒的人不够资格,祖师他也不会骂你、也不会打你。有点小悟、有点大悟,他会挨棒喝,他才有资格。这个地方透露出来修学的方法,总得都要离开。
演【意该善恶凡圣等者。】
「等」底下,「有无生灭增减一异」,指这些。
演【孟子道性善,天台说性恶,一则就事造边说,一则就理具边说。】
孟子是世间的圣人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这是孟子说的。天台是智者大师,他说性恶。智者大师实在讲不亚於孟子,这两个人说的都对,没有矛盾。我们看起来这两个说法一百八十度的对立,其实他们两个说的是一桩事情,一个是从事造边讲的,一个是从理具上说的。哪一个从事造上说的?恶,天台大师是从事造这边说的。孟子是从理上说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「人皆有恻隐之心」,可见得人性是本善。如果把它对调过来说呢?孟子讲性善是从事造边说,天台讲性恶是从理具边说,能不能说得通?也说得通,不是说不通。事造边说,五伦十义、四维八德,世间善,五戒、十戒,比丘、菩萨具足戒,善。理上的性恶,佛菩萨如果性不恶,如何能到恶道度众生?到恶道也有恶道条件。譬如我要到监狱去度众生,我一定做什么坏事犯罪了,把我送到监狱,到监狱大转法轮度众生,否则的话你没条件去。总得故意去犯一点罪,被抓到监牢狱去,才能跟犯人在一起,天天在一块给他讲经说法。
所以要晓得,烦恼即菩提。菩萨要到恶道度众生,要在清净心里面把无始劫过去当凡夫的时候,那个烦恼又要把它拿出来,拿出来干什么?拿出来到三恶道教化众生去,就取得三恶道的资格,才能到恶道去度众生。他的化缘要是圆满,他就把恶业马上变现出菩提,他就超越三恶道了,叫「乘愿再来」。他那个烦恼变成菩提,菩提变成烦恼,随心所欲在转变,他自在。不像凡夫想变,变不了,没法子,那就变成定业。菩萨没有定业,是愿力,自在变现。所以你看这个说法,怎么说法都通,怎么说法都圆融,没有一句话是死的,句句都是活活泼泼的。现在时间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