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(第四集) 1984/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01-003-0004
上册第一页第三行,会本第三页倒数第二行:
疏【此经疏钞,大文分三:初通序大意,二开章释文,三结释咒意。为顺诸经序、正、流通三分,亦顺净业信行愿故。】
前面将「通序大意」介绍过了,今天我们看第二「开章释文」。
演【开章者,是别开章段,即总启十门是。释文者,是消释经文,即别解文义是。大意虽明,本文未委,故别开章段。消释经文,使一经玄文委悉详尽,人人晓了也。】
古德法师这个文字很明显,像这样的格局在古人注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,有这样详细的注解非常之难得。『章』就是章句、段落。『开章』是别开章段。底下大师是依贤首的十门开启,把它分作十个大段落来介绍全经的大意,那就是『总启十门』,一般我们称之为「玄义」,或者称之为「玄谈」。在天台宗它是用「五重玄义」,就是用五条,都叫开章。『释文』是解释经文,注解经文。「开章」它是讲全经的大意,全经的玄义。在玄义之中,它是说明全经的大意,但是经文并没有说到,「本文未委」,委是委曲说明,委曲婉转的来给我们说明。这是解释经文有两个大段落,一个玄谈,一个是解释经文,这样才把一部经玄微的文义,委委曲曲详细的给我们说出来,它的目的是叫每个人都能够通达晓了(了是明了)。
第三、『结释咒意』。实在讲,往生咒并不在本经里面。他为什么把这个咒附在经的后面,这个意思很深,注子里面就说出来了。
演【结释咒意者,咒本不可释,而咒意可释。】
咒为什么不可释?咒语是六道的言语,所以翻音不翻字,是音译的,但是它的意思可以翻。
演【咒意者,拔业根生净土也。】
这个咒的意思是:拔除根本的业障,得生净土。
演【此咒本不附经。】
这个说得很明白,《弥陀经》后面没有咒,《弥陀经》里面也没有咒,本来不附在经后面。
演【而今结归於此为之解释者,正显此净土法门,显密圆通事理无碍也。】
莲池大师为什么要把往生咒附在《疏钞》后面,还要加以解释,道理就在此地。大师这个注子里面含摄天台、贤首、性相二宗,正是所谓「圆摄五宗,赅罗八教」。咒附进去,『显密圆通事理无碍』,换句话说,就这么一本,不但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理全部包括,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讲的经论统统都不出这一本《疏钞》。《疏钞》的价值在此地可以看得出来,古德法师不这么点醒我们,我们的确不容易看出来。如果说是莲池法师把宗门教下的精华都用在这一部《弥陀经》上来发挥,那是他的本事。会不会牵强附会呢?这是个大问题。我们能不能同意?也是个问题。其实不然,他是在这个经文里面发现,这部《弥陀经》字字句句都含摄一切义,一切义当然就包括天台、贤首、显密圆通。这是别人没看出来,他看出来了。他为我们发明出来了,与各宗各派完全相应,这个没话说。莲池大师真正了不起!菩萨的法眼都未必能看得这么清楚,莲池大师也可以说是五眼圆明,能把这部经的经义看得这么清楚、讲得这么清楚,实在是太难得了。
演【又见此持名念佛,是大神咒,大明咒,无上无等等咒也。】
这与《心经》里说的一样,《心经》是般若。有些人要学密,这一句阿弥陀佛,你看看是不是密宗?这往生咒是不是密宗?真正是密宗!此地不谈往生咒,专谈这一句名号,『持名念佛』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这一句就是咒语,就是『大神咒、大明咒、无上无等等咒』,比楞严神咒灵得多!真正明白这个道理,通达这个道理,他才能把一切法门真正放下,从今以后死心塌地执持名号,这个人一生决定成就。
演【序、正宗、流通三分者,晋道安法师,判释东流一代时教,为序、正、流通三分。】
这种分法,最初是东晋时候的道安法师,他是鸠摩罗什大师的学生。佛经到中国来之后,他首先提倡经文应该有三个大段落,第一个大段落是「序」,第二个大段落是「正说」,第三个大段落是「流通」。在当时一般人都不太同意他的说法,到以后,印度《佛地论》翻译出来之后,亲光大师判教也是这个看法,於是后人对於道安法师的这个观点才重视。不但重视而且遵循,无论是讲经、注经都采取这三个段落。「东流」就是佛法从印度流传到中国,「一代时教」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,无论是哪一部经典,都可以把它分作三部分。
演【序者端绪也。】
「序」是一个开端、缘起。佛为什么要讲这部经,要把这个原由说出来,这都在这一部分。
演【如丝之得绪,能尽一茧之丝。】
这是从比喻上说,蚕丝结成茧,你一定要把蚕丝那个头找到,这才能抽丝。经也是如此,你要晓得从哪里开端,所以序是端绪。
演【经之得序,能知一经之旨。】
一看经的序分,就晓得这部经的宗旨,就晓得这部经的大意。
演【又序者东西墙也,如观墙序,则知堂奥之浅深。】
这也是从比喻上说。中国过去盖房子不是随便盖的,不像现在,现在不大讲求阴阳五行了。中国人从前盖房子讲求阴阳五行,正统、正规的房子是坐北朝南,门是对南开的,后面是北方,两旁是东西边。东西墙叫「序墙」,序墙长,这个房屋就深,房子就大,所以一观这个序墙就晓得房屋的浅深。中国过去的房子是一进一进的,前面房子跟后面房子当中有小的庭院、有丹墀,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的建筑。如果三代同堂,房子就是三进;四代同堂,房子是四进。老人在里面,你要进他家里去看这老人,先见到他,他父亲住里面,祖父又住里面,一层一层的进去,分得很清楚。现在这个建筑没有了,看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有意义。
演【观首序,则明全经之妙义。】
这个经的幽深玄妙的义理,也都显示在序分里面。你要会看,确实能看得出来。序分,在一部经里面非常的重要。第二是正宗分:
演【正宗者,一经正所宗尚。】
这部分是一部经的主体,也就是本论。前面是序论,这是本论。
演【如法华之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。】
这是说《法华经》的正宗分,当然它正宗分很长很长,精华就是在几句话。那么长的经文,无非是发明这几句话而已。这几句话的意思太深了,发明它而已。《法华》是佛末后所说的,「开权显实」,那就是说《华严》以后,佛所说的这些经论都叫做方便法,到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这是讲真实法,佛快要走了,到最后给我们说真实的。真实法是什么?真实法只有「一乘法」,这是真的。从前讲二乘,大乘、小乘;讲三乘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;讲五乘,再加上人、天,统统是方便法,统统是权教。真实只有一乘,一乘法叫圆教一乘。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论之中,圆教一乘只有两部,最初讲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是圆教一乘,最后说的《妙法莲华经》也是圆教一乘,「无二亦无三」。禅宗学人得到这个宗旨了,所以印宗问六祖,六祖直截了当告诉他: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印宗问他「禅定、解脱」,因为印宗还是执著在二三上,所以他一句话把他点破,破他的执著而已。这是《法华》的宗旨。《华严》宗旨是一真法界。
演【楞严之发明常住真心,专修圆照三昧。】
这是「首楞严大定」,这是《楞严经》的正宗,《楞严经》的宗旨。古人对这部经赞叹备至,所谓「开慧楞严,成佛法华」,开智慧的《楞严经》,成佛的《法华经》。在我们中国凡是读书人,没有人没念过《楞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金刚经》的。在从前不学佛、念书的人他也念,因为文章太好了,尤其是《楞严经》,那是第一流的文章,他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读,所以流通得非常普遍。《楞严经》里面为我们『发明常住真心』,真正是开智慧,确实是开智慧的一部好书。我们怎样才能辨别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恶?读了《楞严》就都能够辨别,智慧就现前。而《楞严》里面最重要的,就是讲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有一个「常住真心」,这个重要!如果用常住真心来修行,你这一生决定成佛。如果你用生灭心、妄心来修行,你这一生最高也不过成个小乘阿罗汉而已。所以《楞严经》的大主意,就是教我们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。真心你确确实实有,用妄心要修无上菩提,无有是处,那就好比「蒸沙做饭」,因为因果不相符。
《楞严经》真是如来彻底悲心,无怪乎在古印度他们国家认为那是国宝,玄奘大师到印度都没看到《楞严经》。外国人吝法,所以印度会亡国,印度佛法整个消灭,有因果,他吝法。他把最好的经典藏起来,不让外国人看到,所以玄奘大师没看到。般剌密谛把这个经送到中国来,受了多大的苦难,几次偷渡都被海关查出,查出来之后把他抓回去,还受处分。到最后没法子,把它抄成小字,把身上胳臂的肉划开,藏在这里面,再用针缝上,这样带出来的,好不容易!我们一个人吝法,得愚痴果报;一个国家吝法,得将来佛法消灭的果报。印度到现在一千多年没有佛法,吝法,确实因果报应丝毫不爽。
我们中国人有这么多人在佛法里头成就,说实在的话,得力於《楞严》占的比例非常大,他晓得舍妄用真。交光大师在《正脉》里面说的「舍识用根」,舍妄心用常住真心,这一生必定能成无上道。如果我们用《楞严经》这个理论方法来念佛,一生当中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乱。你要是学其他法门,到明心见性、大开圆解不容易。而把那个理论运用在念佛方法上,得理一心,确实是我们一生当中可以做得到。也许诸位要问,多久才能做到?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,看你是不是真做?是不是不间断的做?如果你是真修、不间断的去修学,跟诸位说,到理一心不乱,三年。古人有例子,这个真正不得了!
理一心不乱,在天台家所讲「六即佛」里是「分证佛位」,正等正觉。难在什么地方?难在我们不肯舍识用根。识是分别心、执著心,第六意识是分别、第七识是执著,你要用这个心就不行。《楞严经》教我们舍第六意识用妙观察,舍第七识用平等性,这叫做「舍识用根」。能够舍六、七,那你眼见色是见性见色性,这就叫明心见性。见性就是明心,你见到外面的色性那叫见性;闻性闻声性,闻性也是明心,闻声性也叫见性。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成佛真的不难,成佛真的不需要很长时间,关键就是你明不明了、你肯不肯干。你要是不懂,盲修瞎练,没法子。这个东西不是盲修瞎练能够修得出来的,是要如理、如教、如法的修学,功夫不间断,很短时间就成就。古人所谓「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」,这个不能成就。
我们想一想,我们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,偶尔有那么一念回光返照,我要舍识用根,还没用两秒钟又用识去了。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,你是用一个小时,不行!不能成就。用一个小时,断二十三个小时,那怎么行?所以真正讲用功,功夫决定不能间断,间断就不叫功夫,功夫要绵绵密密不能间断。在从前丛林寺院当中的日课、平常课程,每天是十六个小时,二十四小时,它功课十六小时,这个力量能够伏妄想,功夫得力。一半一半这不得力,所以我们今天讲修行,用什么功,你怎么能伏得住烦恼。每天早晚课不缺,早晨两个小时,晚上两个小时,二十四小时才四小时,当中要断二十小时,怎么能成功?不能成功。何况用的还是妄心,不会用真心。
能用真心的人,就叫做发菩提心。什么叫发菩提心?发菩提心的人,就是他肯用真心,他不用妄心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真诚待人接物那就是修行。真心里面没有妄念,那就叫『专修圆照三昧』。用真心就是圆照三昧,真心是清净心,真心是平等心,真心是慈悲心。六祖大师说:「何期自性,本来具足」,具足清净,具足慈悲,具足平等,具足万法,所以它能生万法,人人都有!真心是常住的,妄心是生灭的,一个念头起来,一个念头灭了。我们现在用的心是生灭心,刹那刹那生灭,那是妄心。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全是生灭心,这个心是假的,用这个心来念佛,可以念到功夫成片,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,但是不能到理一心。一定要用真心,才能够到理一心。所以《楞严经》讲开智慧,是开的这个智慧。舍妄心用真心,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的智慧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,因为诸佛与那些大菩萨也是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你用真心不用妄心,与诸佛菩萨有什么两样?没有两样。再看本经:
演【此经之依正清净,信愿往生是也。】
这个经它的正宗是『依正清净』,「依」是依报,「正」是正报,依正庄严。正宗分一开端,佛就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说出来了,劝我们生信,劝我们发愿,劝我们持名,『信愿往生』。这个法门是一生成佛的法门,你要是真正明了,没有不死心塌地来修学的。不要怕别人笑,别人笑话你,那个笑是应该的,理所当然。为什么?不通之人,他看到这个法门当然哈哈大笑,「下士闻道」,哈哈大笑,不笑不以为是道,他不通!他要学禅、学密,自以为高明,他学他的,等到你成佛之后再去度他。他来讥笑你,也跟你是有缘分,有缘你就能度他。「佛不度无缘之人」,他赞叹你,是跟你结了缘;他讥笑你,也是结了缘,你成佛之后再去度他。不可以因为我学这个法门,别人都笑话我,我学禅,人家赞叹我,我还是学禅去吧!你是为了要成佛,还是为了要讨好别人的心理?顺众生心,讨好众生心,那就一代不如一代,一世不如一世,这不得了!应当顺如来教诫,不要顺众生的知见,这个重要。众生邪知邪见,怎么能随顺?要随顺如来的正知正见,这才是个聪明人,才是一个真正爱护自己的人。
佛在《大集经》里面说得明明白白,「正法时期,戒律成就;像法时期,禅定成就;末法时期,净土成就」,那就等於给我们大众普遍授记。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,我们来修净土,正是依教奉行,这是如来的好学生。生在末法时期,去学戒律、去学禅,已经就违背佛陀的教诫,这是佛说的,不是不好,过了时候!在今天这个时代修学,障碍很多,不容易成就。为什么不能够依教奉行,而去好高骛远?实在讲「高」,哪一个法门比《弥陀经》更高?无知的人不晓得,把《弥陀经》从头到尾翻一翻,这没什么,像神话一样,讲故事一样,看不出里头有门道。这像神话一样,没意思,没瞧在眼里,那是什么?他业障太重,他太肤浅了。
莲池大师这个注解,他在这个经里面字字句句发明这么多的意思出来。我们这一部《疏钞》,过去从头到尾讲过两遍。第一遍没讲玄义,我们只讲一个题目,从解释经文讲起,通序大意没讲,开章也没讲。因为玄义没讲,我们讲四年讲圆满了。第二遍是完全讲,连玄义、序分统统都讲,讲了五年,我们留了一套完整的录音带三百三十五片。《弥陀经》不简单!这一遍比第二遍更为殊胜,更详细,更透彻,希望在这三年当中,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这个法门的基础奠定好。
要求往生,给诸位说,像经里面讲「若一日至若七日」,就成了,不难!难在什么?准备的工作难。真正走,不难。昨天在华严会上我们也谈到这个问题,讲到根本智,根本智就是清净心,就是禅家的明心见性,我在讲席当中告诉大家,这个境界在禅七、佛七当中最容易现前,平常不容易。但是像我们现前这种禅七、佛七,那是法会,不会现前。真正结七念佛,七天之中佛号决定不中断,不能睡觉,七天七夜。禅七比佛七还要难,不容易!这七天当中,他要求一个什么?佛门里面常说的,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要做到这一点。七天之中,心里面不起一个念头,心行处灭,不说一句话,才能见功夫。可是我们一般人烦恼习气业障深重,他在这个时候,一个就是妄念纷飞,压都压不住,这个毛病叫「掉举」,另外一个叫「昏沉」,睡大觉,打瞌睡,精神提不起来,总是会有这种毛病的。所以禅七比佛七还要难。佛七有什么好处?有一句佛号,这句佛号功德了不起,能对治掉举,又能对治昏沉,比禅用的参话头、观心,确实是方便得太多,他有一句佛号提起来。一定要做到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没有一个妄想,这才叫功夫,这个时候清净心才能够现前,不简单!
如果理论不清楚,方法不明了,境界不晓得,你要是用这种功夫,给诸位说,很容易著魔障,那个麻烦就大了。魔从哪里来?就是你生生世世的冤家债主。你今天发个狠心,要想超越三界了生死。他说:「你欠我的命,你还没还我的命;你欠我的钱,还没还我的钱。你想走?」他来找麻烦。你不认真修行不要紧,他说:「反正你跑不掉,总有一天我要报复的」,他慢慢等著。你真的要走,他著急了,他赶快就来报复,业障就来了。不用功,不会著魔障,魔瞧不起你,魔慢慢等著你,总有时候我要报复你。你真的想走,魔也著急了,赶快来找麻烦,不找麻烦以后来不及了,魔障就现前。所以平常待人接物,记住一个原则,绝不与人结冤仇。佛法教给我们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那个功德就是修行,在随喜当中修定慧,定慧是功德。不要跟人结冤仇,一定要修慈悲平等。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,解怨释结决定是正确的。
说到这个地方,我们概略的介绍出这部经的好处,这部经的功德利益。我自己在此地也跟诸位说了多少遍,我学佛三十多年,民国四十二年开始学佛,讲经二十五年才发现这个经它的好处,才看出来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比不上,差太远了!《华严经》最后,普贤菩萨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」,归到这个经。《华严经》称为「经中之王」,《阿弥陀经》是「王中之王」,有几个人能认识?没人认识,真可惜!所谓是难信之法。无怪乎十方诸佛都来赞叹,都来劝修。搞其他的经论,都是对於真正的宝贝还不认识,不识货。如果这些宝统统认识,你在里头才会选择最好的,最有价值的,最宝贵的,你才有择法眼。你没有择法眼,看这个也不错,那个也很好,无所适从。择法眼相当不容易,这是智慧,不是感情。
这讲「信愿往生」,一生成就,与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与一切大经大论,理上讲无二无别,事上讲大大的不相同。其他的法门,一生成就,谈何容易?这个法门,千真万确,一生成就。要是依通途法门来看,功夫成片,伏烦恼;事一心不乱,断烦恼;理一心不乱,破无明。这跟教下所讲的没有两样,他所用的方法是一句佛号。可是这一句佛号要会用心,问题在这个地方。我们大家都会念,你用的什么心念?不一样。每个人用的心都不一样,这个佛号的效果就不相同了。音声是一样的,得力个个不相同,那就是个人用心不一样。果然要是会用真心,你会用常住真心来念这句佛号,那不得了,最上乘的。因为这句常住真心,确确实实是圆满具足三学、三慧、三资粮。三年必定得理一心不乱,就是圆教的初住菩萨,别教的初地菩萨。一般修学要修行一、两个阿僧只劫才能修得到,你两、三年就达到,太便宜了!因为太便宜,所以你不相信。为什么能达到?因为你用真心。你要是用妄心,那真的要两、三个阿僧只劫。所以问题在用心上,会不会用心,这是我们修学真正关键的所在。
演【前之序,正序此,后之流通,正流通此也。】
正宗分是一经的主体,一经的精华之所在。底下解释流通:
演【流者无住。】
『住』就是停住,停止在那个地方。
演【通者无塞。使此妙法,自此界以及他方,由现在以及未来,无有留碍,名为流通。】
流通法宝是无量的功德,流通法宝顺诸佛之心,就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,所以佛法是要流通的。佛法没有专利的,你看看古来这些大德,这些注解是他们的著作,他后头并没有加上一句「版权所有,翻印必究」。他总是劝人流通,「欢迎翻印,无量功德」,这是大慈大悲,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,实行你的大愿。自己的著作都要加上「欢迎翻印,功德无量」,何况是古人的著作,何况是经典。我看到今天有许多经典后面版权页上也印「版权所有,翻印必究」,那版权是谁的?这个《阿弥陀经》版权是鸠摩罗什大师的,他翻译的,谁来追究?鸠摩罗什大师不追究,谁敢追究?《疏钞》是莲池大师的,莲池大师不来打官司,谁敢代表他打官司?末法时期,有一些裨贩如来,经上讲得很清楚,把佛法当做商品去买卖,经上说得很清楚,这个罪过果报在阿鼻地狱。障碍流通,果报在阿鼻地狱。他现在得的利益很小很小,后来受的苦果太大太大了,愚痴!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。所以佛法要流通,凡是於众生有利益的都要流通。
演【为顺者,言剖出经心,方挈出尘之端绪,故通序顺序分。】
特别是在《疏钞》、《演义》里面,确实是把这一部经它的心要给我们剖出,使我们真正看清楚,真正明白了,这样才『挈出尘之端绪』。「挈」就是提纲挈领,「尘」是尘劳,三界六道。无始以来没有法子超越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就好像蚕作茧一样,一层一层把我们捆在里面,没出头的日子。这下子把蚕丝的头绪找到,找到头绪就有办法超越了,所以『通序顺序分』。《疏钞》一共有四卷,第一卷就是「通序大意」、「开章释文」,确实是把这部经的玄要提纲挈领给我们分析出来,让我们真正认识这个法门,宝贵这个法门,顺了序分。「序分」文不长,全是序分的意思,到入了经文,我们再细细来讲。这个意思太深太深,比正宗分还要难懂,没有佛眼没法子看得出来!
演【随文入观,方知大道之攸归,故开章顺正宗分。】
这是第二个大段,讲正宗分,都讲『顺』这个意思。『文』是经文。如何『随文入观』?「观」是观照。我们没法子,我们这个文怎么样念,念得滚瓜烂熟,也提不起观照功夫。你要问怎么观照法?《疏钞演义》就是莲池大师随文入观,把他观照的境界给我们说出来,这是观照。他的好处,经义理无有穷尽,莲池大师《疏钞》的意思也是无有穷尽,这真正是难得,真不容易!可见得莲池大师他不是写文章,文章的意思有尽的;换句话说,它有边际、它有范围的,它不是没有止尽的。《疏钞》的文字是无有止尽的。说老实话,《演义》的文字比《疏钞》比不上,差太远了。《演义》的文字有范围、有止尽,《疏钞》的文字没有止尽、没有范围。这就是说明古德法师的境界,没有莲池大师高。祖师毕竟是祖师,他的学生那就是学生,没有老师程度高,没有老师的境界。东西摆在我们前面,一看就晓得,一个是有界限、有范围,一个是没有界限、没有范围。《演义》是古德法师的听经笔记,他是直接听莲池大师所讲的,亲闻录,提供我们作参考,帮助我们理解《疏钞》。
这个意思就是说明,莲池大师是明心见性的人,他的言语文字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所以它无有穷尽。古德法师没有见性,他的文章是从第六意识里面流出,有范围、有止尽。所以莲池大师称为第八代的祖师,古德法师不能称为第九代的祖师,道理在此地,而蕅益大师才称第九代祖师。古德法师是大师的侍者,大师一生著述都是他整理刻版流通后世,功德无量无边,没见性!这两本书摆在面前,诸位仔细一看就晓得,一个味道没止尽,一个味道有止尽,不一样!这个东西不能骗人。所以《疏钞》就是莲池大师读《弥陀经》随文入观,他把它观照出来的理论、境界都给我们说出。
『方知大道之攸归』,谁知道?莲池大师知道。我们要不读《疏钞》,我们怎么会晓得?我们今天晓得「大道之攸归」是莲池大师告诉我们的。莲池大师告诉我们,我们就相信吗?如果我们就相信,当年第一次看到《疏钞》就应该相信。为什么第一次看到不相信?第二次看到还不相信,看了几十遍都不相信。现在相信了,为什么相信?现在我也看到了。我看到的跟他看到的是一样的,我相信了,没话说。我没有看到,单单你说你那一套,我不相信。那我也看到了,你说我点头:不错,是这样的,我相信了。真信不容易,相当不容易!所以我在佛法里摸了三十多年才相信。我讲第一遍,讲第二遍,我的信心没有现在这么清净,没有现在这么坚固,你们听过去的录音带能听得出来。头一次那是听说,第二次讲得有点彷佛,现在见到真的,真见到了,所以不一样。真信了!「知」这个字不容易,没有随文观照,你怎么会知道?我们后人得前人的方便,那就应当要晓得,我们自己的观照功夫提不起来,古人帮助一把,《疏钞》就是帮我们一把。
演【拔业障根,自然流入清净海,故结释顺流通分。】
『业障』,什么叫业障?这个定义要搞清楚。诸位要晓得,业就是障,恶业是障,善业还是障,恶业果报在三恶道,善业果报在三善道,都出不了轮回,都不能往生,统统是障,这是粗说。细说,什么是「业」?业是造作,造作的结果叫业。业力不可思议,业力就是你的障碍。造作,特别重视在心地的造作,你起个心、动个念,打个妄想,都是造作。要真正拔除业障,那就是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这个业障才能拔除。二六时中像禅家讲的「心如墙壁」,六根对外面六尘不起一个念头,什么念都不起,外面境界又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那是观照,那是智慧;心里头「如如不动」,这是禅定,这才能拔根本业障。『自然流入清净海』,清净海就是清净心,清净心广大无比,用海来作比喻。拿这个咒做这部经的总结,结释往生咒,这是『顺流通分』。
这就是解释「为顺」两个字。「顺」,意思很深,意思很多,深广无有止尽,这个「顺」跟十大愿王里面「恒顺众生」的顺是通的。再跟诸位说明,我们中国讲孝道,孝顺。什么叫「孝」?顺就叫孝,跟这个意思也是通的。这里面充满了智慧,充满了善巧方便,所以才能够在恒顺众生当中,又能够拔除一切根本业障,真了不起!得到真正的清净,这才是理一心不乱,才是真正的上品上生。今天时间到了。
上册第一页第三行,会本第三页倒数第二行:
疏【此经疏钞,大文分三:初通序大意,二开章释文,三结释咒意。为顺诸经序、正、流通三分,亦顺净业信行愿故。】
前面将「通序大意」介绍过了,今天我们看第二「开章释文」。
演【开章者,是别开章段,即总启十门是。释文者,是消释经文,即别解文义是。大意虽明,本文未委,故别开章段。消释经文,使一经玄文委悉详尽,人人晓了也。】
古德法师这个文字很明显,像这样的格局在古人注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,有这样详细的注解非常之难得。『章』就是章句、段落。『开章』是别开章段。底下大师是依贤首的十门开启,把它分作十个大段落来介绍全经的大意,那就是『总启十门』,一般我们称之为「玄义」,或者称之为「玄谈」。在天台宗它是用「五重玄义」,就是用五条,都叫开章。『释文』是解释经文,注解经文。「开章」它是讲全经的大意,全经的玄义。在玄义之中,它是说明全经的大意,但是经文并没有说到,「本文未委」,委是委曲说明,委曲婉转的来给我们说明。这是解释经文有两个大段落,一个玄谈,一个是解释经文,这样才把一部经玄微的文义,委委曲曲详细的给我们说出来,它的目的是叫每个人都能够通达晓了(了是明了)。
第三、『结释咒意』。实在讲,往生咒并不在本经里面。他为什么把这个咒附在经的后面,这个意思很深,注子里面就说出来了。
演【结释咒意者,咒本不可释,而咒意可释。】
咒为什么不可释?咒语是六道的言语,所以翻音不翻字,是音译的,但是它的意思可以翻。
演【咒意者,拔业根生净土也。】
这个咒的意思是:拔除根本的业障,得生净土。
演【此咒本不附经。】
这个说得很明白,《弥陀经》后面没有咒,《弥陀经》里面也没有咒,本来不附在经后面。
演【而今结归於此为之解释者,正显此净土法门,显密圆通事理无碍也。】
莲池大师为什么要把往生咒附在《疏钞》后面,还要加以解释,道理就在此地。大师这个注子里面含摄天台、贤首、性相二宗,正是所谓「圆摄五宗,赅罗八教」。咒附进去,『显密圆通事理无碍』,换句话说,就这么一本,不但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理全部包括,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讲的经论统统都不出这一本《疏钞》。《疏钞》的价值在此地可以看得出来,古德法师不这么点醒我们,我们的确不容易看出来。如果说是莲池法师把宗门教下的精华都用在这一部《弥陀经》上来发挥,那是他的本事。会不会牵强附会呢?这是个大问题。我们能不能同意?也是个问题。其实不然,他是在这个经文里面发现,这部《弥陀经》字字句句都含摄一切义,一切义当然就包括天台、贤首、显密圆通。这是别人没看出来,他看出来了。他为我们发明出来了,与各宗各派完全相应,这个没话说。莲池大师真正了不起!菩萨的法眼都未必能看得这么清楚,莲池大师也可以说是五眼圆明,能把这部经的经义看得这么清楚、讲得这么清楚,实在是太难得了。
演【又见此持名念佛,是大神咒,大明咒,无上无等等咒也。】
这与《心经》里说的一样,《心经》是般若。有些人要学密,这一句阿弥陀佛,你看看是不是密宗?这往生咒是不是密宗?真正是密宗!此地不谈往生咒,专谈这一句名号,『持名念佛』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这一句就是咒语,就是『大神咒、大明咒、无上无等等咒』,比楞严神咒灵得多!真正明白这个道理,通达这个道理,他才能把一切法门真正放下,从今以后死心塌地执持名号,这个人一生决定成就。
演【序、正宗、流通三分者,晋道安法师,判释东流一代时教,为序、正、流通三分。】
这种分法,最初是东晋时候的道安法师,他是鸠摩罗什大师的学生。佛经到中国来之后,他首先提倡经文应该有三个大段落,第一个大段落是「序」,第二个大段落是「正说」,第三个大段落是「流通」。在当时一般人都不太同意他的说法,到以后,印度《佛地论》翻译出来之后,亲光大师判教也是这个看法,於是后人对於道安法师的这个观点才重视。不但重视而且遵循,无论是讲经、注经都采取这三个段落。「东流」就是佛法从印度流传到中国,「一代时教」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,无论是哪一部经典,都可以把它分作三部分。
演【序者端绪也。】
「序」是一个开端、缘起。佛为什么要讲这部经,要把这个原由说出来,这都在这一部分。
演【如丝之得绪,能尽一茧之丝。】
这是从比喻上说,蚕丝结成茧,你一定要把蚕丝那个头找到,这才能抽丝。经也是如此,你要晓得从哪里开端,所以序是端绪。
演【经之得序,能知一经之旨。】
一看经的序分,就晓得这部经的宗旨,就晓得这部经的大意。
演【又序者东西墙也,如观墙序,则知堂奥之浅深。】
这也是从比喻上说。中国过去盖房子不是随便盖的,不像现在,现在不大讲求阴阳五行了。中国人从前盖房子讲求阴阳五行,正统、正规的房子是坐北朝南,门是对南开的,后面是北方,两旁是东西边。东西墙叫「序墙」,序墙长,这个房屋就深,房子就大,所以一观这个序墙就晓得房屋的浅深。中国过去的房子是一进一进的,前面房子跟后面房子当中有小的庭院、有丹墀,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的建筑。如果三代同堂,房子就是三进;四代同堂,房子是四进。老人在里面,你要进他家里去看这老人,先见到他,他父亲住里面,祖父又住里面,一层一层的进去,分得很清楚。现在这个建筑没有了,看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有意义。
演【观首序,则明全经之妙义。】
这个经的幽深玄妙的义理,也都显示在序分里面。你要会看,确实能看得出来。序分,在一部经里面非常的重要。第二是正宗分:
演【正宗者,一经正所宗尚。】
这部分是一部经的主体,也就是本论。前面是序论,这是本论。
演【如法华之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。】
这是说《法华经》的正宗分,当然它正宗分很长很长,精华就是在几句话。那么长的经文,无非是发明这几句话而已。这几句话的意思太深了,发明它而已。《法华》是佛末后所说的,「开权显实」,那就是说《华严》以后,佛所说的这些经论都叫做方便法,到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这是讲真实法,佛快要走了,到最后给我们说真实的。真实法是什么?真实法只有「一乘法」,这是真的。从前讲二乘,大乘、小乘;讲三乘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;讲五乘,再加上人、天,统统是方便法,统统是权教。真实只有一乘,一乘法叫圆教一乘。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论之中,圆教一乘只有两部,最初讲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是圆教一乘,最后说的《妙法莲华经》也是圆教一乘,「无二亦无三」。禅宗学人得到这个宗旨了,所以印宗问六祖,六祖直截了当告诉他: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印宗问他「禅定、解脱」,因为印宗还是执著在二三上,所以他一句话把他点破,破他的执著而已。这是《法华》的宗旨。《华严》宗旨是一真法界。
演【楞严之发明常住真心,专修圆照三昧。】
这是「首楞严大定」,这是《楞严经》的正宗,《楞严经》的宗旨。古人对这部经赞叹备至,所谓「开慧楞严,成佛法华」,开智慧的《楞严经》,成佛的《法华经》。在我们中国凡是读书人,没有人没念过《楞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金刚经》的。在从前不学佛、念书的人他也念,因为文章太好了,尤其是《楞严经》,那是第一流的文章,他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读,所以流通得非常普遍。《楞严经》里面为我们『发明常住真心』,真正是开智慧,确实是开智慧的一部好书。我们怎样才能辨别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恶?读了《楞严》就都能够辨别,智慧就现前。而《楞严》里面最重要的,就是讲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有一个「常住真心」,这个重要!如果用常住真心来修行,你这一生决定成佛。如果你用生灭心、妄心来修行,你这一生最高也不过成个小乘阿罗汉而已。所以《楞严经》的大主意,就是教我们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。真心你确确实实有,用妄心要修无上菩提,无有是处,那就好比「蒸沙做饭」,因为因果不相符。
《楞严经》真是如来彻底悲心,无怪乎在古印度他们国家认为那是国宝,玄奘大师到印度都没看到《楞严经》。外国人吝法,所以印度会亡国,印度佛法整个消灭,有因果,他吝法。他把最好的经典藏起来,不让外国人看到,所以玄奘大师没看到。般剌密谛把这个经送到中国来,受了多大的苦难,几次偷渡都被海关查出,查出来之后把他抓回去,还受处分。到最后没法子,把它抄成小字,把身上胳臂的肉划开,藏在这里面,再用针缝上,这样带出来的,好不容易!我们一个人吝法,得愚痴果报;一个国家吝法,得将来佛法消灭的果报。印度到现在一千多年没有佛法,吝法,确实因果报应丝毫不爽。
我们中国人有这么多人在佛法里头成就,说实在的话,得力於《楞严》占的比例非常大,他晓得舍妄用真。交光大师在《正脉》里面说的「舍识用根」,舍妄心用常住真心,这一生必定能成无上道。如果我们用《楞严经》这个理论方法来念佛,一生当中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乱。你要是学其他法门,到明心见性、大开圆解不容易。而把那个理论运用在念佛方法上,得理一心,确实是我们一生当中可以做得到。也许诸位要问,多久才能做到?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,看你是不是真做?是不是不间断的做?如果你是真修、不间断的去修学,跟诸位说,到理一心不乱,三年。古人有例子,这个真正不得了!
理一心不乱,在天台家所讲「六即佛」里是「分证佛位」,正等正觉。难在什么地方?难在我们不肯舍识用根。识是分别心、执著心,第六意识是分别、第七识是执著,你要用这个心就不行。《楞严经》教我们舍第六意识用妙观察,舍第七识用平等性,这叫做「舍识用根」。能够舍六、七,那你眼见色是见性见色性,这就叫明心见性。见性就是明心,你见到外面的色性那叫见性;闻性闻声性,闻性也是明心,闻声性也叫见性。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成佛真的不难,成佛真的不需要很长时间,关键就是你明不明了、你肯不肯干。你要是不懂,盲修瞎练,没法子。这个东西不是盲修瞎练能够修得出来的,是要如理、如教、如法的修学,功夫不间断,很短时间就成就。古人所谓「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」,这个不能成就。
我们想一想,我们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,偶尔有那么一念回光返照,我要舍识用根,还没用两秒钟又用识去了。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,你是用一个小时,不行!不能成就。用一个小时,断二十三个小时,那怎么行?所以真正讲用功,功夫决定不能间断,间断就不叫功夫,功夫要绵绵密密不能间断。在从前丛林寺院当中的日课、平常课程,每天是十六个小时,二十四小时,它功课十六小时,这个力量能够伏妄想,功夫得力。一半一半这不得力,所以我们今天讲修行,用什么功,你怎么能伏得住烦恼。每天早晚课不缺,早晨两个小时,晚上两个小时,二十四小时才四小时,当中要断二十小时,怎么能成功?不能成功。何况用的还是妄心,不会用真心。
能用真心的人,就叫做发菩提心。什么叫发菩提心?发菩提心的人,就是他肯用真心,他不用妄心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真诚待人接物那就是修行。真心里面没有妄念,那就叫『专修圆照三昧』。用真心就是圆照三昧,真心是清净心,真心是平等心,真心是慈悲心。六祖大师说:「何期自性,本来具足」,具足清净,具足慈悲,具足平等,具足万法,所以它能生万法,人人都有!真心是常住的,妄心是生灭的,一个念头起来,一个念头灭了。我们现在用的心是生灭心,刹那刹那生灭,那是妄心。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全是生灭心,这个心是假的,用这个心来念佛,可以念到功夫成片,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,但是不能到理一心。一定要用真心,才能够到理一心。所以《楞严经》讲开智慧,是开的这个智慧。舍妄心用真心,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的智慧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,因为诸佛与那些大菩萨也是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你用真心不用妄心,与诸佛菩萨有什么两样?没有两样。再看本经:
演【此经之依正清净,信愿往生是也。】
这个经它的正宗是『依正清净』,「依」是依报,「正」是正报,依正庄严。正宗分一开端,佛就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说出来了,劝我们生信,劝我们发愿,劝我们持名,『信愿往生』。这个法门是一生成佛的法门,你要是真正明了,没有不死心塌地来修学的。不要怕别人笑,别人笑话你,那个笑是应该的,理所当然。为什么?不通之人,他看到这个法门当然哈哈大笑,「下士闻道」,哈哈大笑,不笑不以为是道,他不通!他要学禅、学密,自以为高明,他学他的,等到你成佛之后再去度他。他来讥笑你,也跟你是有缘分,有缘你就能度他。「佛不度无缘之人」,他赞叹你,是跟你结了缘;他讥笑你,也是结了缘,你成佛之后再去度他。不可以因为我学这个法门,别人都笑话我,我学禅,人家赞叹我,我还是学禅去吧!你是为了要成佛,还是为了要讨好别人的心理?顺众生心,讨好众生心,那就一代不如一代,一世不如一世,这不得了!应当顺如来教诫,不要顺众生的知见,这个重要。众生邪知邪见,怎么能随顺?要随顺如来的正知正见,这才是个聪明人,才是一个真正爱护自己的人。
佛在《大集经》里面说得明明白白,「正法时期,戒律成就;像法时期,禅定成就;末法时期,净土成就」,那就等於给我们大众普遍授记。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,我们来修净土,正是依教奉行,这是如来的好学生。生在末法时期,去学戒律、去学禅,已经就违背佛陀的教诫,这是佛说的,不是不好,过了时候!在今天这个时代修学,障碍很多,不容易成就。为什么不能够依教奉行,而去好高骛远?实在讲「高」,哪一个法门比《弥陀经》更高?无知的人不晓得,把《弥陀经》从头到尾翻一翻,这没什么,像神话一样,讲故事一样,看不出里头有门道。这像神话一样,没意思,没瞧在眼里,那是什么?他业障太重,他太肤浅了。
莲池大师这个注解,他在这个经里面字字句句发明这么多的意思出来。我们这一部《疏钞》,过去从头到尾讲过两遍。第一遍没讲玄义,我们只讲一个题目,从解释经文讲起,通序大意没讲,开章也没讲。因为玄义没讲,我们讲四年讲圆满了。第二遍是完全讲,连玄义、序分统统都讲,讲了五年,我们留了一套完整的录音带三百三十五片。《弥陀经》不简单!这一遍比第二遍更为殊胜,更详细,更透彻,希望在这三年当中,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这个法门的基础奠定好。
要求往生,给诸位说,像经里面讲「若一日至若七日」,就成了,不难!难在什么?准备的工作难。真正走,不难。昨天在华严会上我们也谈到这个问题,讲到根本智,根本智就是清净心,就是禅家的明心见性,我在讲席当中告诉大家,这个境界在禅七、佛七当中最容易现前,平常不容易。但是像我们现前这种禅七、佛七,那是法会,不会现前。真正结七念佛,七天之中佛号决定不中断,不能睡觉,七天七夜。禅七比佛七还要难,不容易!这七天当中,他要求一个什么?佛门里面常说的,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要做到这一点。七天之中,心里面不起一个念头,心行处灭,不说一句话,才能见功夫。可是我们一般人烦恼习气业障深重,他在这个时候,一个就是妄念纷飞,压都压不住,这个毛病叫「掉举」,另外一个叫「昏沉」,睡大觉,打瞌睡,精神提不起来,总是会有这种毛病的。所以禅七比佛七还要难。佛七有什么好处?有一句佛号,这句佛号功德了不起,能对治掉举,又能对治昏沉,比禅用的参话头、观心,确实是方便得太多,他有一句佛号提起来。一定要做到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没有一个妄想,这才叫功夫,这个时候清净心才能够现前,不简单!
如果理论不清楚,方法不明了,境界不晓得,你要是用这种功夫,给诸位说,很容易著魔障,那个麻烦就大了。魔从哪里来?就是你生生世世的冤家债主。你今天发个狠心,要想超越三界了生死。他说:「你欠我的命,你还没还我的命;你欠我的钱,还没还我的钱。你想走?」他来找麻烦。你不认真修行不要紧,他说:「反正你跑不掉,总有一天我要报复的」,他慢慢等著。你真的要走,他著急了,他赶快就来报复,业障就来了。不用功,不会著魔障,魔瞧不起你,魔慢慢等著你,总有时候我要报复你。你真的想走,魔也著急了,赶快来找麻烦,不找麻烦以后来不及了,魔障就现前。所以平常待人接物,记住一个原则,绝不与人结冤仇。佛法教给我们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那个功德就是修行,在随喜当中修定慧,定慧是功德。不要跟人结冤仇,一定要修慈悲平等。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,解怨释结决定是正确的。
说到这个地方,我们概略的介绍出这部经的好处,这部经的功德利益。我自己在此地也跟诸位说了多少遍,我学佛三十多年,民国四十二年开始学佛,讲经二十五年才发现这个经它的好处,才看出来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比不上,差太远了!《华严经》最后,普贤菩萨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」,归到这个经。《华严经》称为「经中之王」,《阿弥陀经》是「王中之王」,有几个人能认识?没人认识,真可惜!所谓是难信之法。无怪乎十方诸佛都来赞叹,都来劝修。搞其他的经论,都是对於真正的宝贝还不认识,不识货。如果这些宝统统认识,你在里头才会选择最好的,最有价值的,最宝贵的,你才有择法眼。你没有择法眼,看这个也不错,那个也很好,无所适从。择法眼相当不容易,这是智慧,不是感情。
这讲「信愿往生」,一生成就,与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与一切大经大论,理上讲无二无别,事上讲大大的不相同。其他的法门,一生成就,谈何容易?这个法门,千真万确,一生成就。要是依通途法门来看,功夫成片,伏烦恼;事一心不乱,断烦恼;理一心不乱,破无明。这跟教下所讲的没有两样,他所用的方法是一句佛号。可是这一句佛号要会用心,问题在这个地方。我们大家都会念,你用的什么心念?不一样。每个人用的心都不一样,这个佛号的效果就不相同了。音声是一样的,得力个个不相同,那就是个人用心不一样。果然要是会用真心,你会用常住真心来念这句佛号,那不得了,最上乘的。因为这句常住真心,确确实实是圆满具足三学、三慧、三资粮。三年必定得理一心不乱,就是圆教的初住菩萨,别教的初地菩萨。一般修学要修行一、两个阿僧只劫才能修得到,你两、三年就达到,太便宜了!因为太便宜,所以你不相信。为什么能达到?因为你用真心。你要是用妄心,那真的要两、三个阿僧只劫。所以问题在用心上,会不会用心,这是我们修学真正关键的所在。
演【前之序,正序此,后之流通,正流通此也。】
正宗分是一经的主体,一经的精华之所在。底下解释流通:
演【流者无住。】
『住』就是停住,停止在那个地方。
演【通者无塞。使此妙法,自此界以及他方,由现在以及未来,无有留碍,名为流通。】
流通法宝是无量的功德,流通法宝顺诸佛之心,就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,所以佛法是要流通的。佛法没有专利的,你看看古来这些大德,这些注解是他们的著作,他后头并没有加上一句「版权所有,翻印必究」。他总是劝人流通,「欢迎翻印,无量功德」,这是大慈大悲,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,实行你的大愿。自己的著作都要加上「欢迎翻印,功德无量」,何况是古人的著作,何况是经典。我看到今天有许多经典后面版权页上也印「版权所有,翻印必究」,那版权是谁的?这个《阿弥陀经》版权是鸠摩罗什大师的,他翻译的,谁来追究?鸠摩罗什大师不追究,谁敢追究?《疏钞》是莲池大师的,莲池大师不来打官司,谁敢代表他打官司?末法时期,有一些裨贩如来,经上讲得很清楚,把佛法当做商品去买卖,经上说得很清楚,这个罪过果报在阿鼻地狱。障碍流通,果报在阿鼻地狱。他现在得的利益很小很小,后来受的苦果太大太大了,愚痴!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。所以佛法要流通,凡是於众生有利益的都要流通。
演【为顺者,言剖出经心,方挈出尘之端绪,故通序顺序分。】
特别是在《疏钞》、《演义》里面,确实是把这一部经它的心要给我们剖出,使我们真正看清楚,真正明白了,这样才『挈出尘之端绪』。「挈」就是提纲挈领,「尘」是尘劳,三界六道。无始以来没有法子超越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就好像蚕作茧一样,一层一层把我们捆在里面,没出头的日子。这下子把蚕丝的头绪找到,找到头绪就有办法超越了,所以『通序顺序分』。《疏钞》一共有四卷,第一卷就是「通序大意」、「开章释文」,确实是把这部经的玄要提纲挈领给我们分析出来,让我们真正认识这个法门,宝贵这个法门,顺了序分。「序分」文不长,全是序分的意思,到入了经文,我们再细细来讲。这个意思太深太深,比正宗分还要难懂,没有佛眼没法子看得出来!
演【随文入观,方知大道之攸归,故开章顺正宗分。】
这是第二个大段,讲正宗分,都讲『顺』这个意思。『文』是经文。如何『随文入观』?「观」是观照。我们没法子,我们这个文怎么样念,念得滚瓜烂熟,也提不起观照功夫。你要问怎么观照法?《疏钞演义》就是莲池大师随文入观,把他观照的境界给我们说出来,这是观照。他的好处,经义理无有穷尽,莲池大师《疏钞》的意思也是无有穷尽,这真正是难得,真不容易!可见得莲池大师他不是写文章,文章的意思有尽的;换句话说,它有边际、它有范围的,它不是没有止尽的。《疏钞》的文字是无有止尽的。说老实话,《演义》的文字比《疏钞》比不上,差太远了。《演义》的文字有范围、有止尽,《疏钞》的文字没有止尽、没有范围。这就是说明古德法师的境界,没有莲池大师高。祖师毕竟是祖师,他的学生那就是学生,没有老师程度高,没有老师的境界。东西摆在我们前面,一看就晓得,一个是有界限、有范围,一个是没有界限、没有范围。《演义》是古德法师的听经笔记,他是直接听莲池大师所讲的,亲闻录,提供我们作参考,帮助我们理解《疏钞》。
这个意思就是说明,莲池大师是明心见性的人,他的言语文字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所以它无有穷尽。古德法师没有见性,他的文章是从第六意识里面流出,有范围、有止尽。所以莲池大师称为第八代的祖师,古德法师不能称为第九代的祖师,道理在此地,而蕅益大师才称第九代祖师。古德法师是大师的侍者,大师一生著述都是他整理刻版流通后世,功德无量无边,没见性!这两本书摆在面前,诸位仔细一看就晓得,一个味道没止尽,一个味道有止尽,不一样!这个东西不能骗人。所以《疏钞》就是莲池大师读《弥陀经》随文入观,他把它观照出来的理论、境界都给我们说出。
『方知大道之攸归』,谁知道?莲池大师知道。我们要不读《疏钞》,我们怎么会晓得?我们今天晓得「大道之攸归」是莲池大师告诉我们的。莲池大师告诉我们,我们就相信吗?如果我们就相信,当年第一次看到《疏钞》就应该相信。为什么第一次看到不相信?第二次看到还不相信,看了几十遍都不相信。现在相信了,为什么相信?现在我也看到了。我看到的跟他看到的是一样的,我相信了,没话说。我没有看到,单单你说你那一套,我不相信。那我也看到了,你说我点头:不错,是这样的,我相信了。真信不容易,相当不容易!所以我在佛法里摸了三十多年才相信。我讲第一遍,讲第二遍,我的信心没有现在这么清净,没有现在这么坚固,你们听过去的录音带能听得出来。头一次那是听说,第二次讲得有点彷佛,现在见到真的,真见到了,所以不一样。真信了!「知」这个字不容易,没有随文观照,你怎么会知道?我们后人得前人的方便,那就应当要晓得,我们自己的观照功夫提不起来,古人帮助一把,《疏钞》就是帮我们一把。
演【拔业障根,自然流入清净海,故结释顺流通分。】
『业障』,什么叫业障?这个定义要搞清楚。诸位要晓得,业就是障,恶业是障,善业还是障,恶业果报在三恶道,善业果报在三善道,都出不了轮回,都不能往生,统统是障,这是粗说。细说,什么是「业」?业是造作,造作的结果叫业。业力不可思议,业力就是你的障碍。造作,特别重视在心地的造作,你起个心、动个念,打个妄想,都是造作。要真正拔除业障,那就是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这个业障才能拔除。二六时中像禅家讲的「心如墙壁」,六根对外面六尘不起一个念头,什么念都不起,外面境界又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那是观照,那是智慧;心里头「如如不动」,这是禅定,这才能拔根本业障。『自然流入清净海』,清净海就是清净心,清净心广大无比,用海来作比喻。拿这个咒做这部经的总结,结释往生咒,这是『顺流通分』。
这就是解释「为顺」两个字。「顺」,意思很深,意思很多,深广无有止尽,这个「顺」跟十大愿王里面「恒顺众生」的顺是通的。再跟诸位说明,我们中国讲孝道,孝顺。什么叫「孝」?顺就叫孝,跟这个意思也是通的。这里面充满了智慧,充满了善巧方便,所以才能够在恒顺众生当中,又能够拔除一切根本业障,真了不起!得到真正的清净,这才是理一心不乱,才是真正的上品上生。今天时间到了。